中国经济何时告别大而不强

2014年09月02日 1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程武

  近日,有媒体统计发现,今年中国有100家公司跻身《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而在500强榜单中全球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现亏损,其中中国独占16席,且全为内地国企所包揽。16家公司的亏损总额高达377亿元。

  而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5.5万户国企总资产超百万亿元。今年上半年,近1/3的中央管理企业和近一半省份的地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负增长或亏损。

  100个“巨无霸”入榜,其中16个却是亏损的,这种“大而不强”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及钢铁行业,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企业亏损的重灾区。

  国企大而不强和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经济速度放慢、投资减少;其二是产能过剩产业很多都集中在国企,比如钢铁、水泥等,以前的快速扩张造成现在的结构失衡;再有就是原材料上涨、用工紧张等成本的上升。

  国企利润下降无疑为下一步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出要求,要加快加强改革,提高效率。要整体上对国企进行结构的合并重组,当然这与经济的整体布局是一体的。要加强管理、控制成本、削减开支,这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不可否认,一些国企存在的管理粗放、大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盲目投资房地产等非主业等问题越来越凸显,深化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成了国企改革破题的关键。

  推进混合所有制,关键要找准合作对象,吸收真正拥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的企业。混合所有制不是一混就能活,混合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中国经济要想告别大而不强,急需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质量提升和大力发展服务业三方面下功夫。

  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的客观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端化不够,产业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依然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中国工业以附加值低的重化工业为主,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工业增加值率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工业大而不强,最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太低。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工业增加值上,尽管中国目前工业产品种类有500多种,但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不大,导致工业增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未来中国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来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能否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这是解决中国工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

  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基础设施质量各项排名均低于美国,全球总排名第69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设施从规模上看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但从密度与人均水平来看仍然处于世界落后水平,这表明未来中国基础设施发展和升级的空间仍然巨大,如果及时调整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政策,将开拓全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发达国家,进一步提升空间较大。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速较快,但中国服务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明显提高,却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即便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仍然是最低的。

  唯有翻越这三座大山,中国经济才能摆脱大而不强的虚高症状,迎来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