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终止与上海福喜的合作,将逐步把供应来源调整为福喜集团旗下的河南福喜,同时继续向河北福喜采购部分产品。(7月24日人民网)
所谓“中止与上海福喜合作,把供应来源调整为河南福喜”,即使在一般人看来,也是不甚高明的障眼法,看来麦当劳是摆明了态度要“雪中送炭”,拉“难兄难弟”一把了。
但这事却透着些古怪。按常理来说,福喜曝出“问题肉”这么大的丑闻,舆情汹汹,作为有连带责任的麦当劳,理应摆出受害者的面容,极力撇清和福喜的关系才对。君不见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中国百胜已发表声明“决定即刻全面停止向中国福喜的采购”了吗?
那么,麦当劳何以对福喜“情有独钟”呢?笔者认为,商家的选择,一定是基于利益权衡的考量,麦当劳之所以“力挺”福喜,必然是在它看来,更换供货商比不更换供货商损失更大。
也许,除网上传说的上海福喜母公司OSI集团CEO是麦当劳的董事外。相比其他快餐巨头,麦当劳与福喜的业务往来更多,利益关系更深,更换供货商带来的损失也更大,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让麦当劳做出这一选择。麦当劳之所以这样做,与其说是更换供货商损失太大,不如说是在其看来,不更换供货商损失不大。
那么,麦当劳何以有这样的认识呢?一者,大概是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了麦当劳一些信心。回顾以往的洋快餐事件,大体可以梳理出类似事件的发展脉络:消费者举报或媒体曝光——舆论大哗——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罚酒三杯”式的处罚——商家公关或道歉——舆论平息——商家皮毛无伤,一切照常。麦当劳或许觉得,这次的事件虽然更为恶劣,但事情还是会在这个模式里发展。
二者,大概是这几日的销售业绩给了麦当劳一些错觉。据报道,福喜“问题肉”被曝光后,到麦当劳肯德基用餐的顾客依旧络绎不绝。麦当劳或许认为,风口浪尖时消费者尚且如此支持,风平浪静时就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麦当劳恐怕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低估了监管部门治理食品安全的决心,低估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以及对不法商家的痛恨。一者,食品安全已成关系民生的社会焦点问题,在中央强力反腐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势必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重拳”或许已蓄势待发。二者,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意识到,对于危及食品安全的不法企业,必须让其付出“肉疼”的代价,才能遏制资本逐利的天性。三者,国内消费者对“二等消费者现象”早已深恶痛绝,对部分外企的歧视性政策也越来越难以容忍,之前到麦当劳就餐,何尝不是对麦当劳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怀有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对中外消费者一视同仁,相信他们能够拿出真诚的态度,实际的行动来促进国内食品安全。如果麦当劳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后果如何,尚未可知。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