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麦当劳依然火爆”是怎样的消费心理

2014年07月23日 07:41   来源:红网   吴龙贵

  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业巨头的供应商上海福喜公司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被曝光,在网络上激起了中国网民的巨大反响,但市场反馈似乎并不如互联网上激烈。记者走访北京的几家麦当劳和肯德基发现,前来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空位所剩无几。有顾客表示,“而且现在麦当劳正处在风口浪尖,食品质量反而更有保障”。(7月21日中国经济网)

  麦当劳、肯德基使用过期肉事件曝光后,网上有两种声音。一种当然是失望和愤怒,诸如“肯德基这回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垃圾食品”等占主流,但同样不容忽视且更加值得深思的是另一种声音,并没有把过期肉事件当回事,社交平台甚至有网友明确表示,愿意继续相信麦当劳、肯德基。从“前来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空位所剩无几”来看,持这种观点和心理的公众并非少数。

  这显然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感受并不为过,每有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公众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强烈的反馈信号,很多时候这种反馈甚至是过度的,从而引发整个行业的动荡。最典型的过于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几乎面临全面崩盘的巨大危险。何以洋快餐遇到这种事,既没有遭到特别大的信任危机,更没有被市场所抛弃?

  这不是因为崇洋媚外,更非消费者缺少辩别能力,而是出于一种“比丑比滥”的心态。此事件中有两句话是值得关注的,一句是采访中有福喜公司的员工表示“过期肉吃不死人”。这句话遭到不少评论者的炮轰,但理性地想想,过期肉虽然令人恶心,也有害健全,但相比毒牛奶、致癌大米,以及各种掺有化学添加剂的食品,危害性确实要小一些,“吃不死人”未必没有道理。另一句是有顾客表示“现在麦当劳正处在风口浪尖,食品质量反而更有保障”。显而易见,有不少消费者的心中,洋快餐虽然也不道德,但他们的无耻至少还是有底线的。要知道,我们的一些有毒有害食品真的可以吃死人,我们的一些食品生产是真的敢于在风口浪尖作奸作恶的。正是基于这种“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惨淡现实,消费者被动地做了一种“次差”选择。

  为什么说“缺什么都不能缺底线”?因为底线对人性具有一票否决的决定性影响力,一旦底线被突破,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以及未来,都将付之东流。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底线之上的所有坏事和人性之恶都可能被宽容被认可,甚至被谬赞。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过期肉事件后“生意依然火爆”,折射的就是底线的价值。从消费个人的角度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正如有网友所说,“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普遍,麦当劳至少比小餐馆让人放心”,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而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这其实是对底线丧失的一种报复性反弹,络绎不绝的洋快外食客,其实是用一种略带悲壮的方式来惩罚那些底线失守者,控诉我们的食品安全现状。

  虽然不愿意,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此次事件最终只查出过期变质肉的话,那么不仅不会对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构成重创,甚至还可能成为变相的形象宣传,在食品安全现状下,“最大的问题就是过期变质”难道不是一种很高的评价?这恐怕是我们能想到的最悲哀最耻辱的事情了。好在坏事未必不能变好事,知耻而后勇,从这起事件中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重建食品安全公信力的起点,在于穷尽一切力量坚守底线意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把“麦当劳成饮品店”当笑话    2014年07月29日
  • ·麦当劳“力挺”福喜的底气何来    2014年07月25日
  • ·企业多大,责任就该有多大    2014年07月24日
  • ·副职标配 不妨用用“一刀切”    2013年11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