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现代快速公交和可持续交通研究所发布中山大道BRT系统出行数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州中山大道BRT系统开通以来,中山大道全线高峰时的公交车速由15km/h提升至21km/h,每位乘客平均每次出行节约6.6分钟,且乘客乘坐BRT出行多于60分钟的比例由40%下降至22%。
但统计也承认,开通BRT之后,车速为21km/h,依然未达到设计中的26km/h。众所周知,一辆机动车如果时速在30公里以下,已经是一个非常缓慢的速度了。何况这个21km/h,还是被平均而得的,换在高峰时刻,也许会再低两三成。因此,BRT速度还不够快显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外来交通压力趋大的情况下,BRT的时速也只能降低很难提高。
当初设计BRT的时候,是以社会车辆绝对让路、禁止一批路口左转弯来实现的。按照“问题守恒定律”,社会车辆承担了BRT优先的代价,本身是有效率损失的。但这个损失换来的BRT效益,却并未得到科学全面的评估。比如 “年节约乘客3200万小时”,就是根据多少人坐车,平均节约多少分钟算出来的一种“纯景观”数字。及至节约时间成本4.8亿元人民币,就更是把GDP也拉进来匡算的文学手法了。这些好看的数据后面,社会车辆所承担的损失,应有相应的评估。
最后,调查中还把BRT和解放路公交放在一起对比,显示出后者的“落后”,但实际上解放路沿线的批发市场就有一德路、桂花岗等,且汇聚老城区客流,乘客体验当然不可能有BRT 的水平。为什么BRT就不去与其他设置了公交专用道的马路比一下呢?
BRT投入高、设备贵、占据专有路面,注定它一定且必须胜过普通公交,这是没有退路的。官方需要做的是,继续完善短板,眼睛盯着那些差评、不足和薄弱之处。如果总是拿七成好评八成满意来自我表扬,很可能会故步自封。要知道,BRT不是空中客车A380,硬要说它舒适愉快是夸大的。大城市的交通大环境本身就捉襟见肘的,乘客规模也不能等同乘客满意度。交通部门唯有持续改进、兢兢业业,才可能符合公众日益增长的潜在需求。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