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媒体13日称,由于郑州农业路快速通道施工,19日起,该路22个仅使用5年的BRT站点将全部拆除停用。据悉,22个站台总造价达2000多万。规划局负责人虽表示站台的钢材将重新利用,但公交部门人士则称郑州BRT站台采用的很多设备已停产,拆改后很难投用到新站台中。(3月15日《华商报》)
2200万,五年,拆除,似乎是要组合出一出活生生的烧钱丑闻,不过,相关部门显然是有话要说的,据当地规划部门负责人所言,由于当时建设都是一些钢结构材料,下一步在恢复重建的时候,原则上是要重新利用的,一句“原则上”,举重若轻般地把这番折腾轻轻抹过去。但是,也正如郑州市公交部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郑州市BRT站台采用的很多设备均已停产,一旦遇到问题难以修复,拆改后很难投用到新站台中。现实总比“原则上”残酷,遗憾的是,在主政者看来,却是如此悠悠然。
当然,有话要说总比无话可说的好,但是,有话可说是不是言之有理有据,却有待另一番分析了。当然,我们无意去否认此次为了快速通道施工拆除站点的必要性,即便不去考量停产的现实因素,我们也相信这些拆下来的钢结构材料,在“下一步恢复重建的时候”,还有再利用的可能性.真正让我们所心神不宁的是,在这一建一拆之间,相关部门为何会有如此的云淡风轻呢?
即便不会发生因拆除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折腾,但是要成功“迁移”恐怕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折腾,也会造成资源的损耗。而如果在当初,在实施建设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这项公共决策前,能有全方位、更细致地考量,何至于发生这样的折腾呢?如果当初在决策时,多有脚踏实地的考察,多有相关部门的协调衔接,那该有多好。
我们无从知道,这番一拆一建的折腾,将会由谁来买单。如果能有人为折腾埋单,不用让纳税人再掏腰包,这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的事情,但是这似乎又陷入了某种悖论。首先,即便是由施工单位埋单,但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这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增加了承建单位不必要的负担;其次,承建单位不会天生来钱,最终它埋单的钱,还是要从消费者口袋里掏来,也就是说,最终的“迁移”费用还是改变不了由消费者埋单的结果。
市政工程往往都是大手笔,正因为如此,对于这样的公共决策尤其需要谨慎再谨慎,这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眼观四方的现场调查,同时也需要谦虚谨慎、耳听八方的广开言路,只有建立在集中各路智慧基础之上的公共决策,才能规避短视、闲置浪费的风险。遗憾的是,在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中,公权力常常不懂得谦抑,在“屁股决定脑袋”的逻辑下,往往做出了落下骂名的“决策”。公权力之所以不懂得谦抑,在如此大的折腾面前,仍能如此云淡风轻,正是在于公共决策机制的缺失,比如公共民意参与机制,比如重大决策事后问责机制等等。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