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BRT继前两年获得美国交通奖委员会“2011年可持续交通奖”和联合国气候变化顾问委员会“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灯塔项目”奖之后,近日又被评为亚洲开发银行BRT系统“金牌标准”,而且是亚洲唯一。
广州BRT接连荣誉加身自然是好事,且开通运营以来日均客流量达85万人次、最高达96万人次,通道内公交车平均速度比开通前提高84%。这些官方数字,也可证明BRT对于改变中山大道及其周边交通状况的作用之大。但是,如何更具体、全面、客观地评价BRT,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BRT的审计报告何时见光?
之所以要追问BRT审计报告,一方面是作为重大市政项目的BRT,从2010年2月开通至今已3年多,最终总投资多少、绩效如何,应该有个评价。另一方面,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广州市审计局局长张杰明透露,BRT的审计报告去年已出来,主要结论是“公交快速道的性价比比BRT高”,并称报告“还在整改中”,至今“整改”时间也已过去4个月,而报告依然没有现身。无论从信息公开的要求,还是回应公众关切的角度,BRT审计报告都应及时公之于众。“因为BRT牵涉交委、城投等多单位”,显然不是审计报告迟迟未公开的合理解释。
尤为必要的是,不久前市领导表示“可考虑再建BRT”,此次“金牌标准”颁奖仪式上,国外专家又提示环市路、三元里大道、黄埔大道等多条路段均比较适合建BRT,从中传递出广州可能再建BRT的信息。这就需要对现有BRT作出公正的评价,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及参照。特别是,如果“公交快速道的性价比比BRT高”的审计结论属实,那么,建BRT与建公交快速道相较的实用性、成本、性价比等就不得不慎重比较抉择。
事实上,如果BRT仅以荣誉的光环示人,而较之真正更有说服力的审计报告迟迟不露脸,则难以彻底打消伴随其建设至运营以来公众的种种疑虑。其中包括BRT占用道路资源多,改变马路生态,给市民过街带来麻烦以及配套过街电梯投入大且时常“罢工”没人理睬等问题,都让人给BRT打问号。
再具体看,按照国外专家的说法,BRT路段的选择须通过技术手段通盘考虑和研究,必须让乘客省时省钱,同时也要考虑与第一条BRT的衔接和客流规划,还要满足BRT通道加上站台最少有6条车道、宽度在40米以上以及满足市民对公交车的需求和路段拥堵等条件。因而,中山大道BRT能否“复制”到其他路段,也需要审计报告来加以推论。
概而言之,提高公交出行率是广州治堵的重要路径,“公交出行率达到80%就不用限牌限行”更是令人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BRT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以确切的审计报告评价现有的BRT,尤其是对其性价比作出科学的定论,是广州是否继续建BRT决策不可或缺的前提。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