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该不该

2014年06月26日 09:48   来源:荆楚网   尤雪玲

  当下,养生正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信息除了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传播,也在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中备受追捧。然而,不少热衷分享养生帖的网友却往往忽略了对其科学性的考证。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30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8%受访者建议将传统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继 ‘心灵鸡汤帖’之后,养生帖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刷屏利器。”在北京某电子商务咨询公司工作的李淼告诉记者,自己的微博、微信圈里,每天都有朋友转发养生帖,有的人甚至一天发四五条。如今在自己的圈子里转发养生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李淼问过周围朋友后发现,转发养生帖的人未必都亲自按照其指导实践过。“很多人转发养生信息是因为它配图漂亮,或者因为这样显得自己比较时髦。”

  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一场全民养生热潮随之而来。重视身体保养、强调衣食住行与健康的关联,其实是很可贵的。如果从衣食住行、运动作息等方面入手,对生活方式开展积极干预,防病于未然,很有可能收到比临床治疗更好的效果。

  然而重视健康不是过分的信赖养生信息。网上、报纸、杂志等的养生信息很多都没有经过实践,甚至有的是所谓的“祖传秘方、民间偏方”,根本不具备科学性,对于一些辨别能力不强的人,很容易相信经验、直觉、奇迹,错误的养生贴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因相信养生贴而延误病情。

  把养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更是荒唐。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基础的资料,放到课本里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如果处在探讨阶段,或者还未经过验证的东西,根本不适合放在课本里。

  帮助中小学生抵制垃圾食品,提高其养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完全可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获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课本的修改一定要慎重,一定要注重科学内涵,切不可跟风“全民养生”的时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