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养结合不是看病加养生

2015年11月12日 10:02   来源:人民日报   刘 念

  养老的“医”和医疗的“医”是有区别的。后者更多是为了治愈,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的稳定

  

  爹妈做的饭,难免味道淡。“盐多了,怕高血压;糖多了,怕糖尿病。”老人经常如此念叨。想逃离这番说教,打开电视机,饭点儿播的又是养生节目。餐桌成了课桌,一桌饭吃成了药膳。

  “养生学”大行其道,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热望。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期盼更加便捷、更加放心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养。

  只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内涵,往往会被简单化,甚至曲解。

  首先,医养结合的养不等于养生。有的老年人白天按摩,晚上泡脚,保健品当饭吃,营养液当水喝,觉得挺养生。想想林黛玉,人家自打会吃饭时就吃高档补药,最后还是香消玉殒。这虽是文学情节,却并非没有现实依据。

  健康长寿不是说要全身心地去养生,其实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是最好的。

  其次,医养结合的医不等于医院。养老的“医”和医疗的“医”是有区别的,目的不一样。后者更多是为了治愈,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的稳定,是健康管理和照料。而长期照料的最大特征就是非医性,所以医养结合不能简单理解成“养老院+医院”。

  有人觉得,应该给养老院与社区配备大医院,规模越大越好、科室越细越好。其实满拧,养老社区、养老院不需要大医院,不需要综合性医院。不是说住在协和医院边上,就叫医养结合了。老年人往往有好几种病,大医院分科细,每种病开一种或几种药,想不捧药罐子都难。有的老人甚至一天要吃20多种药,他把药吃完就吃不下饭了。而且这么多药吃下肚,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国际养老领域提出治共病的理念,主张对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疾病实施综合诊治,找主要矛盾治。这才合情合理。

  总之,医养结合,不能想当然,得从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养老资源,才不会造成错配以致影响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 ·中医药用规范调理养生虚火    2015年05月11日
  • ·养生节目治理莫忘农村    2015年03月03日
  • ·盲信养生 必遭人坑(图)    2014年10月30日
  • ·养生节目还是离钱远点好    2014年10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