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进课堂”当先凝聚共识

2014年06月25日 09:16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30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47.4%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分享过转载过养生。51.5%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照养生帖的指导实践过。65.8%受访者建议将传统养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如同食品安全一样,当“吃饱饭”的数量安全作为最大诉求时,“吃得好”的质量安全并非优选。同理的是,当追求生活品质成为时代风向的时候,养生学自然就会由精英向大众迈进。养生作为一种身体与心理兼济的理论,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属于劳动智慧和科学成果的结晶,其对健康与生命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按照“治病则治未病”的原则,以公共卫生的专业而言,通过养生来减少生病的机率,也当属于医保政策的优选。

  然而一边是对养生知识需求旺盛,一边又是相关信息的闭塞,正规的养生渠道不畅,专业的养生常识欠缺,给了“王林”等伪大师们以极大的生存空间,甚至达到了“阴魂不散”的地步。盘点这些年的所谓“养生大师”,从“排毒教父”林光常、“太医后人”刘弘章、“食疗专家”张悟本,再到“养生教母”马悦凌,这些现出原形的伪专家,尽管倒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难以禁绝,根本上还是公众养生常识欠缺,防假识伪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不足。故而,无论从养生的需要而言,还是从防伪识伪的需求来说,养生学纳入国民教育都极为必要。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养生知识入“课堂”应解决认识问题。在众多的反对声中,一是针对“进课堂”的东西太多,不利于学生的减负;二是对养生本身缺乏认识,跟反对中医一样有反传统的倾向。三是对养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认识到位。尤其是很多人认为,在看病贵看病难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养生就显得过于奢侈。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治病的急切和紧要而言,养生则应当退居其次。正是抱以这样的认识,使得养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群体分化,老年人比年轻人重视养生,知识高的比低的重视养生,城市人比农村人重视养生。而在公共政策上,虽然国家制定了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但在具体落实上却少了一个支撑点,使这一朝阳产业依然处于无序的发展之状。

  如果将养生知识的普及,建立在一个又一个伪大师的倒下之后;如果将国民教育的落脚点,建立在伪养生学的揭露上,这样的普及成本显然太过昂贵,也不是公共责任的应有之义。从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养生国民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已经刻不容缓。现在最主要应当解决认识问题,只有在必要性上达成了共识,明确了责任,专业性和标准化才会跟进,“如何普及”才会最终成为公共政策见诸于众。否则,养生国民教育就难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公众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证。

  养生既是个体权利,也是公共责任。如果连养生是否纳入国民教育并“进课堂”都不能统一认识,恰好佐证实施的必要性。这既是一种逻辑关系,也是一种权利尊重,更是对社会成熟度的验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