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避免伪专家忽悠不能仅靠观众去辨别

2014年07月28日 07:34   来源:红网   曲征

  近年来,养生节目异常火爆。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100多家电视台在播放健康养生节目。但不容否认的是,因养生行业鱼龙混杂,普通老百姓对健康知识和信息还缺乏判断力,使得不少人对养生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对此,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委员会高血压组组长余振球认为,观众要有辨别地去相信专家,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将养生当做余生最大的任务来抓。与此同时,电视养生节目顺势而生,并笼络了大批观众收看他们的养生节目。据媒体报道,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的《养生堂》仅用一年时间,就将原时段的收视率提高了8倍。可见,养生已经成为许多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人们之所以关注养生话题,除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人们对养生知识的缺乏。正是因为缺乏养生知识,人们才对电视上的各种“专家”的各种“养生妙招”完全相信。如果观众能够辨别专家们讲的知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么观众自己就成专家了,完全不用看节目来丰富养生知识了。所以,只是依靠观众来辨别专家真伪,真的不可行。前段时间,张悟本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大师”,原因就是人们对养生知识严重缺乏、张悟本说什么人们就信什么。

  在我国,电视台都是国办的,所以人们对其节目也就充满了信任感,对其播放的节目也是信任有加,很少有人怀疑。许多老年人更是相信“国字号”,对于从电视台里播放出来的内容深信不疑。人们很难相信,有些电视台受利益驱使,播放的养生节目早已变味,他们请来伪专家变相做广告,甚至只要收视率上去就万事大吉,至于专家们有没有资质、传播的知识是否科学,就统统成了次要的问题。

  因此,治理电视台养生节目伪专家满天飞的问题,还是要在本源上下功夫而不是仅仅依靠观众的辨别能力。电视台要办养生节目,就必须让有责任心的人员组成节目组,对于养生专家的聘请,要有一个严格的判断标准以及审查制度,杜绝利益上的牵扯,一旦出现问题,电视台领导、节目组负责人以及伪专家都应受到严厉处罚。

  而广电总局也不能闲着,要用审查电影是否有色情桥段的严格标准来审查电视的养生节目,发现问题立即勒令停止节目播出并进行整顿,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对于责任人予以处罚,若发现电视台、节目组与医院、伪专家有非正当利益关系,就必须加重处罚。

  健康面前无小事。伪专家兜售骗人的养生知识惑乱人心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