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无缘央视春晚 不妨倾听观众“大圣归来”的呼声

2016年01月29日 07:01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文峰

  猴年春晚播出进入倒计时,有关的消息不断冒泡。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近日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录制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联欢晚会时的“美猴王”扮相,顿时引爆网络。而有关“六小龄童与某明星的节目被央视春晚毙掉”的话题,也悄然出现在网络空间,很多网友为六小龄童打抱不平,呼唤他上春晚。不过,六小龄童本人称,网传其与某明星合作表演上央视春晚被毙一事不实。他还表示,如果春晚需要他,他会义不容辞。(1月28日 《现代快报》)  

  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春晚不仅成了一个定时新闻,更成了一座新闻富矿。媒体在挖料,看官在围观,组成了一个连贯的系列动作。解剖这个系列动作,我们更可发现:就算央视春晚导演一换再换,点子用得再多、再好、再绝,也会招来吐槽。这不,猴哥上不上春晚,就牵动亿万网友的心。有网友说,没有猴哥,不看春晚,没有猴哥,春晚就是败笔。网友们不仅在六小龄童的个人微博上点赞支持,还在本届央视春晚导演的微博上留言表达诉求。这个事创造了微博评论的纪录。

  网友之所以如此,显然不只是因为2016年是猴年,还因猴哥和很多人的童年相关。猴哥不仅是很多人儿时贴心的玩伴,更是很多人成长道路上励志的楷模。来自网络的一项测评显示,有97%的网友投票说:“童年是看电视剧《西游记》长大的。”

  此外,这个事还折射了人们对这位老艺术家的尊敬,而对老艺术家的尊重无疑又显示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特殊情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边浓缩了诸多中华文明的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呼吁猴年有猴哥,正说明中国文化根植于中国人的心里。我们知道,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形成一点点历史;很多很多的历史,才能产生一点点文化;很多很多的文化,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很多很多的传统才能造就一个国度的特有文明。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组构中华文明并代代传承,就是因为它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走进了群众心坎里。

  六小龄童未获央视春晚邀请,网友的吐槽确实不少。可事实上,每年的春晚都会有吐槽的声音。这些吐槽会进行N次传播,让人们对下一年春晚积累话题感。这种话题感的存在表明,看春晚就好比吃肘子,肘子吃多了肯定会腻,会怀念以前吃白菜的感觉。这也许是很多人怀念上世纪80年代春晚的原因。其实,它正反映了我国精神文化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过去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现在则有了太多的选择。正因为选择多,而春晚又牵系很多人的成长记忆,所以人们对春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苛。

  从某种意义上说,春晚是中国人过中国节的一个组成元素。一方面,央视春晚要把重点放在休闲上。过节本身就有休闲的含义,忙了一年,大家一起在同一天乐呵,是一件挺好的事。另一方面,春晚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提升家庭的凝聚力。春晚打造了这样一个平台:同时放假,一家人同坐在电视机前,厚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猴哥若出现在春晚里,显然能够成为很多家庭的谈资,让人们唠起童年趣事。

  其实,六小龄童曾在历届猴年春晚亮相,从1992年的父子美猴王,到2004年零点的金猴闹春,他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翻阅资料,2004年春晚,六小龄童是在春晚开播的前两天得到上春晚的通知。因此,此次央视可能在玩“饥饿营销”也说不定。

  有人说,春晚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有花开就会有花落。春晚需要改革,这种改革既要改和尚,也要改庙,但可别把观众的乐改没了。虎年春晚有小虎队,猴年春晚为啥要逆着民意缺猴哥?央视不妨认真倾听观众“大圣归来”的呼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