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课玩手机视为缺课 放下手机,更要爱上课堂

2015年12月08日 07:48   来源:红网   刘泽溪

  《新华文报》12月7日报道,目前,吉林大学一位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实施了一项与众不同的“独门”规定——上课玩手机者视为这堂课缺课。该教授说:“课堂时间本身就有限,大家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学习价值,还十分影响师生课堂互动。”

  教授“独门”的规定,反映出高校日常教学中一个普遍现象:玩手机严重影响上课效率。站在老师的立场,自己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的目光却紧盯着三寸荧屏,内心的失望与不悦可想而知。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存在的确令课堂的效率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不准用手机”的强制性规定的出台的确很有必要,但是,规定只能让学生抬起头,课堂质量的提高,更需要教师教授方式的不断改进,让学生的心沉浸在讲学之中。

  在遍地都是手机控的当下,为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认真听课,学校采取各种“管制”手机的办法已经屡见不鲜。随着高考升学压力的远离,加上身边再没有家长、班主任的严格督促,面对媒介终端上绚丽多彩的虚拟世界,大学生们很容易沉浸其中。从“一会儿不看手机就不舒服”的反应中,我们不难看出,移动终端已经牢牢控制了大学生们的精力和注意了,甚至令其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受到影响。

  课堂,作为学习的场所,存在的目的是供学生享受课堂资源、聆听老师的讲授。学子们用寒窗苦读十二载拼来的资源成果,理应好好珍惜。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花在刷微博、打游戏上,无疑是对大学时光的挥霍、对曾经辛苦付出的背离。

  新媒体的出现,与其说是抢走了学生的注意力,倒不如视为是给学生多了一个选择,当课堂的内容缺乏吸引力时,学生便会低头从网络世界中寻找刺激。“看手机视为缺课”的规定可以令学生抬起头,然而,要想抓住学生的心、提升课堂的学习价值,授课教师也需动动脑筋使课堂更加活跃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时代,高考的压力令学生们自觉地汲取课堂的知识,即便教授他们的老师缺乏魅力、所学的课程枯燥乏味。然而已成年的大学生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价值判断,加上升学考试压力骤减、管理环境的宽松,倘若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到手中的三寸荧屏之上。要想把学生的心栓在课堂,就需要教师的教学魅力和课堂氛围。

  即使将学生的手机没收,倘若学生没有心思上课,他们还会用其他的方式消磨精力、打发时间。学生们如果不能遵循本心,而出于教师硬性规定的畏惧,即使盯着黑板,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排斥。如果课堂没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不准带手机”之后,怕是又会出现“不准带漫画”“不准带零食”的类似规定。

  “不许用手机”规定背后的斗智斗勇,其实质是老师们的课堂讲学与智能手机对学生注意力的争夺战。要终结这种现象,需要老师们创造一个学生们喜爱的课堂,一个能真正留住学生心的课堂。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运动员进得了课堂 才上得了赛场    2016年05月16日
  • ·阅读的积淀仍然需要课堂的引导    2016年02月25日
  • ·最好的教育不在课堂而在路上    2015年08月18日
  • ·“银行课堂”里的学以致用    2015年04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