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件让语文老师们尴尬的事情,在山东潍坊某中学的一次问卷调查中,41名学生表示对自己语文学习帮助最大的并非是课堂的老师教学,更多的回答则是“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等。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们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了。
李校长的调研结果无疑证实了阅读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的重要,经典文学著作凝聚了语言文化智慧精华,是几千年来汉语发展的见证者。埋首于字里行间,透过时空对话古代圣贤或文豪大家,在无声的静默中个人的语文素养无疑会获得提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地位或是教师作用的下降。
相反,通过阅读所积攒的语言基础,更加需要课堂之上教师的权威指引与疏离,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下的语文课堂应追求职能的转变,缩短对于课文本身的阅读时间,增加师生间关于文学作品言语技巧与文章精神层面的交流,培养一种语文素养,而并非通过“填鸭式”知识灌输,复制粘贴一批“考试型选手”。
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对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技巧的学习,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也是启迪学生了解并能够掌握语言的文化艺术,经典名著、文学作品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见证者,其中蕴含的经典言语技巧无疑在数量上会大大超过课文教学。
通过对其大量精细的课外阅读,学生们会在字里行间汲取更多的文学技巧。《背影》中对父亲翻过站台的细致刻画固然值得品味,但是《朱自清散文集》会带领学生了解佩弦半个世纪的文学之路;《藤野先生》中受恩师照顾的点滴心得固然值得学习,但是《野草》《彷徨》会让我们理解一个更加深沉的树人;《日》彰显了巴金对于真理和光明的追求,但是只有完整的《家春秋》才能完整叙述在那动荡的岁月李尧棠与萧珊所历经的苦难。
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积累大量的文学底蕴,每一次字里行间的遨游、每一次黑白之间的走笔,都是胸中文学情怀的舒逸,但是并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值得阅读,也并非每次的阅读学生都会理解透彻,这时,教师和课堂的作用便显露出来。
通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便需要教师利用课堂宝贵的45分钟帮助学生疏离心中的困惑、交流想法,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诱发、熏陶和感染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得到升华。李校长的调研结果无疑表明,能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尤其是作文易获高分的学生,他们内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于语文学习中的学生而言,阅读的重要性更加深远,确能令每个学生积攒深厚的文学素养,但这个过程更加需要老师的从旁支持、课堂的交流讨论,答疑年轻稚嫩的懵懂与疑问。透过字里行间、穿越时空对话前人的思想,加上课堂的点拨指引,语文教学的影响才能更深刻。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