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克服手机依赖,功夫更在课堂外(图)

2015年12月31日 13:33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特殊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必须承认,一些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本身是维护课堂纪律的一种规定动作,目的是为了克服一些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尊师重道,让手机真正回归通讯工具的本位。然而,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实行“无手机课堂”,是一种痛苦的历练。因为手机似乎成了他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如今要暂时“摘除”这个器官,显然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情。

  不可否认,如今手机在大学生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几乎人手一部,在课堂上低头看小说、玩游戏、发微信的情形屡见不鲜,人们称之为“课堂低头族”。特别是,目前微信的用户数已超过6.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4.7亿,并仍在加速普及中,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微信时代。不仅是大学生,一些中老年人,如果没有使用微信,便被认为落伍。微信的兴起,也加速了人群“圈子化”,如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至于“课堂低头族”,让人不得不发出慨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却各自埋头玩手机、发微信。

  从表面上看,依赖移动电子产品,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殊不知,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中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要知道,虚拟社交中的“乐趣”,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无趣”为代价的。一些人废寝忘食地经营虚拟社交群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学业或工作没做好,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照顾好,更尖锐的现实矛盾有增无减。可见,手机像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当它植入学习、生活新常态,与正常学习、生活步调和谐,才会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功夫更在课堂外。不管信息传速多快、音画信息多真实、文字多感动,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无论如何也模拟和传递不了对面交流时的真切眼神、近旁相伴时的温暖气息以及心理上的安全踏实,莫以过度的低头,减少甚至伤害到同老师和同学在真实生活中的互动。特别是,现代大学生,更多的时候应该依靠亲近大自然、亲近有生命力的东西,来减轻学业压力、传递感情。真正幸福和快乐的大学生涯,还是应该在阳光下、在现实里、在家庭和学业中实现。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