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人参加考试,却只有一个125.5分的第一名成绩,其余22人成绩全部为零分。”昨天,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成绩遭到质疑。对此,负责招录工作的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回应表示,“0分”并非是录入系统出了问题,主要是由于考生涉嫌违规导致的。(5月22日《京华时报》)
虽说萝卜招聘、因人设岗早已不是什么科场秘辛,但像这次云南公务员考试,一人一骑绝尘、二十二人叨陪末座的情况,还真是有点少见:总共就二十三人,二十二人得零分,也太明火执仗了吧?正如有网友所说的,“这是拿民众当傻子的节奏”。诚哉斯言。
据云南省公务员局最新回应称,22个零分人员属缺考,具体原因正在调查。“缺考”的回复,相较于此前“考生涉嫌违规”的说法,更让人心生疑窦:一场考试,多人违规,尚有可能,也并不是没有先例。但二十三人报名,却只有一个来参加考试,难道是其余二十二人商量好了要“成人之美”?这对削尖脑袋都要来挤独木桥的考生来说,从经验逻辑上似乎讲不通。
也正因此,云南公务员局同时也通报,“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会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如有违纪违规行为,将按规定进行处理。”这也就间接承认了,“缺考”事实,或并非最终真相。集体缺考的背后,很有可能,就闪烁着上下其手的权力魅影。
而文官考试制度,本质上是一项契约制度。这就决定了,人才的选拔,职位的升迁,必须按照既有规则与程序,在预定框架内进行。一旦有外部的身份因素涉入,契约就遭到了破坏,文官考试制度也就打了折扣。从传统到现代,本就是一个由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公务员考试中,由考生身份而非契约来决定晋级与否,无疑是一种倒退。
但现实却往往如此。科场之上,身份与契约的拉锯,自始至终难以谢幕:考分上的“错判”、“漏记”,体检环节的“被梅毒”、“被乙肝”,甚至35岁的年龄限制,都是身份取代契约的“杰作”。显然,这侵犯了公民正常平等的考试权与晋身权。
契约与身份的艰难拉锯,其背后,是契约精神不被信仰的结果。实际上,不论是《公务员法》,还是《公务员录用规定》,都对公务员选拔做了一系列规制,比如《公务员录用规定》第三十四条写道,“利用工作便利,伪造考试成绩或者其他招考工作的有关资料的;协助报考者考试作弊的……由公务员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录用工作岗位或者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当100分的制度设计遭遇打了折扣的实际操作,身份取代契约,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寻租与腐败。在失衡的话语格局与坚硬的权力堡垒面前,那些笃信契约却无身份的平民子弟,多数只能沦为“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这对个体来讲,断送的是政治前途;于制度而言,丧失的则是公信力,更无益于国家建设。于此,可以说,科场之上,身份取代契约,终究得不出一个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