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时期,国际上有关 “中国经济硬着陆论”、“金融危机论”、“债务崩溃论”等各种论调再次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还有很多“误读”,甚至“误判”。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围绕中国经济出现的各种议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是,世界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读,并不是所有人能够理解今天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何历史意义。与所有的国家一样,中国不仅经历着成长的烦恼,也将经历成熟的烦恼。因此,世界需要全面看待中国、客观看待中国、公正看待中国。
一、对“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误读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增长率”的规律性支配,中国也不例外。始自1978年,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发展长周期”。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可能将成为过去。目前,国际国内时常为中国经济增长数据高于预期时感到振奋,而在GDP增速下滑时感到沮丧。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过度担心,本质而言是一种静态思维。2014年,世界经济在历过2008以来的次贷危机洗礼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之后,终于摆脱困境,露出复苏的曙光,但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微妙,处于动态的不均衡状态,发达经济体复苏初见起色,新兴经济体步入调整,中国作为新兴大国面临的复杂性也前所少有。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2008-2011年年均9.6%放缓到2012-2013年年均7.7%的水平。但中国增速放缓并不需要按警铃。经济增速放缓是当今许多国家步入成熟阶段非常自然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更是如此。
今后10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由过去10%的高速区间,回归到8%左右中高速区间。实际上,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路子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二、对“中国出现债务/金融危机”的误读
当前,决策层非常重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性和结构脆弱性风险,并且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中国的结构性挑战已经开始,地方债、影子银行、高杠杆风险、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随着经增速的放缓,开始显露出来。
摩根士丹利的鲁奇尔?夏尔马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专栏文章称,中国的公共债务和私人债务总量超过GDP的200%,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前所未有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借贷促成房地产行业泡沫。但客观的分析,中国债务水平上升的压力并没有超过债务偿还的能力, 中国当前的债务规模,以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和财政实力足以消化,政府债务比率总体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以下,风险主要来自于债务资产结构的不匹配和期限的不匹配,从国际通常参考标准看,政府债务指标处于合理范围。截至2013年6月,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含或有债务)的GDP占比为56.2%,远低于多数发达国家,也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参考值;全国政府外债占GDP的比率为0.91%,远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20%的参考值。当前,地方债务风险的关键如何寻找合理解决债务融资方式、建立法治化财政,形成透明预算
此外,国际社会更关注中国的金融风险。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如果说中国增长放缓是过去几个月引发市场担忧情绪的催化剂,这种担忧情绪现在已经转向,人们开始担心起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崩溃所导致的溢出效应。摩根大通(JPMorgan)经济学家在该行最新发布的《全球数据观察》(Global Data Watch)中指出:“由于流动性状况紧张,不断攀升的银行间拆借利率持续推高借贷成本。这种状况有可能与增长放缓共同作用,放大金融压力”。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影子银行与其他美国影子银行过度金融创新不同的是,中国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对传统银行体系融资不足的补充功能。因此,对待影子银行还需宏观审慎,区别对待,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正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关系,特别是加快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以及直接融资等全方位金融体制改革,疏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让资金配置效率更高。
三、对“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误读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新一轮改革还存在质疑,但新一届政府对改革的态度是“破釜沉舟”,特别是对阻碍经济增长的制度屏障更有决心和定力。市场化改革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既要有一个健全高效的市场体制,也要有一个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近两年,中国政府正在打破对一些资源的垄断,通过负面清单模式,明确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实现对内开放。通过简政放权推动了从政府向非政府,从政府向企业和社会的权力转移,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其他各类企业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的机会通过减少仍然存在的扭曲和低效率来提高生产率,迫切需要改革来打破那些束缚效率提高的屏障,要创造更加公平法治的环境,使中国经济更有活力。
改革一路荆棘,但一路也会有花香。相信一个有改革的较低增长要优于一个改革受到压制的较快增长。当前,积极推进的削减产能、降低杠杆,抑制泡沫都是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地修复国家资产负债表,转向平衡增长模式之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