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亿“烟雾箱”里的“雾霾经济学”

2014年03月03日 10:46   来源:新华网   邓海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欲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项目并已得到批准。3月1日,该项目筹备负责人表示,的确有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但其作为一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整个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的计划比较庞大,目前初步预计需5亿元预算。(3月2日《新京报》)

  5亿元预算,不是小数目。这些天,英国人的泡沫棚子、国际学校会呼吸的运动馆,都成为治霾的“高贵”创意。当雾霾见怪不怪地天天串门的时候,我们都懒得戴个口罩表示下纠结的情绪。一场持续一周、波及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大雾霾刚被风吹散了一天,北京等城市的天空又现灰色。目前,盘点全国29个省份已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雾霾”成为仅次于“改革”的第二大热词。如何缓解“十面霾伏”、保障呼吸安全,已是民生最大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别说花5亿元建设“烟雾箱”研究雾霾,就是更大的代价,只要卓有成效,民众也断无反对的意见。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科学论证及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此前,有消息称,未来几年,首都治理雾霾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上海则明确表示,2014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转化为具体投入金额,约为700亿元;武汉市拟5年投280亿元向雾霾宣战,确定十大任务、36项具体措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钱,不是小数,反映了自上而下治霾的信念与决心。但不得不多问两句:一者,即便这些资金砸锅卖铁也要到位,定能唤来昔日天高云淡的澄明?成本与收益,恐怕未必有完美的逻辑。二者,如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从投入治霾的数字看,与当年制造雾霾产生的污染收益相比,究竟谁赚谁亏?

  民生问题,要讲究“穷人经济学”;治霾问题,恐怕也得考量“雾霾经济学”。

  有人说,基于污染的黑色增长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大量GDP,而接下来的新一轮治霾运动又会拉动消费产业的发展,这就像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写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中的“破窗悖论”——以破坏带动增长。这样的增长,在账面上是有意义的,但从人的发展、生态自然的平衡来说,终究是百无是处的恶例。数据显示,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而据环保组织测算,过去5年来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仅公众健康损失已超过6000多亿元。这还仅仅是雾霾之害中的冰山一角。可见,与雾霾每年给经济社会造成的庞大经济损失与健康威胁相比,制造雾霾带来的眼前收益、防治污染催生的经济收入,早已入不敷出。

  雾霾是个动态的过程,砸多少亿元研究雾霾,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别一边斥巨资治霾,一边又放任雾霾的产生与铺陈?就像有的家长一边给孩子的教室集资装空气净化器,一边又在吃烧烤、放烟花一样。也许,面对5亿“烟雾箱”里的雾霾经济学,我们还需要从源头上算算一些得失类的数学题。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雾霾“灾害化”应成防治增压阀    2016年05月27日
  • ·“满城雾霾”影响的不只是健康    2016年04月27日
  • ·引风吹霾固然好 釜底抽薪更关键    2016年02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