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冒充农民工演的哪一出?

2013年12月23日 14:48   来源:荆楚网   枫橡红叶

  19日,位于郑州的中原工学院近百名大学生参与该校某学生社团组织的一个“社会实践”时,竟被分发安全帽冒充农民工,迎接公司领导的视察。事后,该社团负责人称,没搞清楚情况,非常后悔;学校称,此次活动非学校组织,当时并不知晓,今后将加强对社团的管理。(12月21日新华网)

  如果与大学生所学专业七不靠、八不染的让学生戴上安全帽在寒风中来“演”农民工,迎接公司领导视察,不得不让学生质疑:,“社会实践”为何演变成“迎接领导”?公司什么样的领导需要这么大的排场需要400学生来弄虚作假冒充农民工?请学生当“演员”是有偿还是无偿的不沾边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实践又是演的哪一出?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无可非议,如果是艺术或戏剧学院学生到工地体验生活,没有人觉得奇怪,更不会遭质疑。而通过参加可以获得“社会实践证明”,在星级评定上可以获得加分的做法,让学生在冻得瑟瑟发抖只为烘托气氛的“实践造假”确实让人感到不可理喻。这样的社会实践势必会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对公信权利、对事业追求、对理想认识的心存误解与偏差。

  按照有关规定,学校是禁止社团组织学生参与营利性活动的,目前学校声明此次活动并不是学校组织的,校方当时并不知晓,但此事暴露出学校社团管理上的漏洞。不管学校社团组织名曰“社会实践”出于什么目的,是无偿的帮忙当“演员”,还是有偿服务当“观众”,但是“实践造假”绝不可取,想必绝大部分大学生及家长希望学校今后加强对社团的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大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理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与财富。绝不能让“实践造假”当“演员”那一出再次上演。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大学生偷窥当有严肃反思    2016年07月13日
  • ·“裸条”何以玩出借贷新高度?    2016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