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土豪”牵着鼻子走

2013年11月12日 08:04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如果说“屌丝”文化是一种自我污名,那么“土豪”文化则是一种自我膨胀。这种流行看上去追求高雅,实际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散发着更腐朽的气息。

  虽然“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是刚时兴的网络调侃,但“土豪”式审美很早就充斥了社会,让人避之不及。在城市生活的人出门不难看到各种各样“财大气粗”的广告,繁华路边高耸的楼盘广告不是卖“帝景”、“华府”的,就是卖“公馆”、“庄园”的,渲染的也都是“至尊”、“奢华”的享受,让人不知今夕何夕。这样推销楼盘并非都是王婆卖瓜,确有不少房子建得富丽堂皇,只是当所谓的欧式风格建筑齐刷刷地矗立在眼前时,你既感受不到文化的传承,也体验不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这些建筑从名称到造型无不体现出一种炫耀的心态,那就是有钱才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有钱就应该享受这样的生活。传统文化的沉静和内敛在这里荡然无存。

  虽然现在能称得上“土豪”的只是少数人,但“土豪”主导的审美取向已经有所向披靡的趋势。一根金光灿灿的爱马仕腰带,不仅引得一些商人折腰,也让一些官员青眼有加。更有许多忍不住要炫给别人看的“表哥”、“鞋哥”,为了一件身外之物惹出许多是非。实在消费不起的,还可以选择“山寨”货、高仿品。总之,“土豪”文化在引领着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以至于校园里的孩子们也在攀比服饰和手机。

  “土豪”文化流行,自然源于一部分“暴发户”的推动。“暴发”其实并非坏事,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三十余年,一个人如果能抓住机遇,完全可以做到“暴发”。豪阔如马云、许家印,也是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但也不是所有“暴发”的人都能驾驭住自己的心态,一些人富而不贵就成了“土豪”。北京的“最牛楼顶别墅”和江西的“王府”,堪称“土豪”们的典型标志。

  “土豪”未必就是“劣绅”,个人财产只要有合法正当来源,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反思“土豪”文化不是宣扬“仇富”,而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到富而思文,富而有礼,不要让金钱主导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否则,跟着“土豪”的审美取向走,不可避免对金钱产生崇拜,使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一叶障目,只会失去更多。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