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志刚:深化改革“改”什么

2013年10月21日 07:32   来源:经济日报   马志刚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益临近,有关改革的议论加快升温,其中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改”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突出改革重点、统筹协调其他各方面改革,非常重要。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薄弱环节开始的,改革的对象主要是以“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所有制、纯粹的指令性计划等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努力,这项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国各种所有制企业已接近1500万家;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放开由市场调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市场经济道路是一个非凡、动人的故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

  然而也要注意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还不够完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甚至计划经济的“影子”仍在左右着经济运行的相当多领域,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而该监管的很多地方却又没有监管好。抓住问题症结,把“改”的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转型”、“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上,让我们的经济体制完善起来,把被束缚的活力释放出来,已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必须解开的一个“结”。

  一是改革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生产效率提高的体制机制。关键要通过改革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体制机制制约,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是改革阻碍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民生的问题,其实更多是再分配的问题。因此,要敢于直面城乡、区域两个最大的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改革,切实健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监管制度,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全社会都美梦成真。

  三是改革阻碍公平市场环境建立、市场活力迸发的体制机制。这些年,我们的市场环境是好了许多,但各种形式的垄断,各种各样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在,使得市场主体难以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亟须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清理各种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制度环境。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这些任务,均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攀高峰”的勇气和“走钢丝”的智慧,甚至要有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但只要锲而不舍地前进,真刀真枪地实施,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马志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