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涿鹿教改”具象化的改革之困

2016年07月22日 09:12   来源:华西都市报   朱昌俊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在质疑声中行进了两年多,最终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郝金伦辞职的方式结束。7月19日晚,涿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证实,涿鹿县当地官方已于7月5日发布消息称,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工作,充分尊重民意,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全面停止全县中小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南方都市报)

  所谓的“三疑三探”,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只要稍微有一点现代教育常识的人,都不难明白,这种模式应该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说,涿鹿教改的失败,首先并非教改观念的失败,而更多是改革路径的偏差和大背景下的改革环境所决定的。

  改革失败的直接导火索,无非是有部分家长对此表示反对,然后当地政府根据“民意”对改革予以了全面叫停。站在现实角度,并不难理解部分家长对此项改革的顾虑乃至反对态度。因为在当前学生考核和升学体系仍难以摆脱“唯分数”论的背景下,提倡“三疑三探”式课堂教学模式,至少在效果被证明前,难免给人以“不务正业”、影响分数的疑虑。对此,一部分家长对于改革的抵触确实需要正视。但问题在于,面对不同声音,改革是否就只能屈服于反对意见?

  从现实来看,当地政府的“保守”做法其实并不鲜见。它所直接反映的其实还是一种微妙的改革心态与氛围的问题。一遇到反对就叫停,一来可能说明改革者的立场本来就不够坚定;二来,对于部分地方主政者来说,较之于以合理的分寸去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改革仍向前推进,维护好既有秩序,“不闹出声音”,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或说主政观念。说得直白一点即是,维护现状比推进改革更为重要,在不少官员眼中,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正确”。

  对于涿鹿教改的另一个指责在于,此项改革仍是遵循着由权力主导的模式,而缺乏诸如家长、教师这样的力量的参与,所以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改革确实需要凝聚各方的共识,但若缺乏权力者的推动,改革几乎就寸步难移,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而每一项改革从来都需要具有改革理想和情怀的关键人物发挥关键作用。所以说,与其指责改革中关键人物的作用,不如好好反思,为何缺乏了行政力量的推动,改革就更容易陷入知易行难的尴尬?

  失败的“涿鹿教改”,不妨说是当前诸多领域改革的一个缩影,它不过是将改革的困境具象化的展示了出来。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