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台风“菲特”考出了救灾联动机制失灵

2013年10月11日 07:31   来源:法制日报   马进彪

  浙江省余姚市政府部门承认“对这次灾情估计不足,来得太突然,余姚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像去年的‘海葵’,但都没有那么严重”。一位被困群众手里提着一些白菜、花生向记者表示,就这些需要一百多块钱。由于前些天城中心的超市遭遇抢购,因此目前城中心物资较为匮乏,不少市民用轮胎和竹筏等制作小船,划着出城购买食物(10月10日《新京报》)。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不再输”。余姚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每年都要经过台风的历练,按说这样的历练经验只会使余姚越来越应对自如才算合情合理,但这一次面对“菲特”,余姚市为什么反倒不如从前了呢?客观上说,“菲特”确实要比以往“海葵”等来得更猛烈一些。但这正是自然灾害的不确定之处,这就要求政府的防灾应对机制,应当考虑到并包含这样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在制定具体预案的时候,宁可有过之,而不可有不及,设定等级的标准必须要高于历年的经验值。

  灾防如国防,宁可有备无战,不可战时无备,这样才能将不确定因素当成确定因素来对待并预防,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并万无一失的效果。预案如果停留在过往的经验值上,那就不是合格的预案,而只能算是对过往“纪录”经验的僵化拷贝。余姚市政府表示,对这次灾情估计不足,来得太突然,余姚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像去年的海葵,但都没有那么严重。这不但不能成为救灾不力的借口,反而说明余姚政府在应对思想上还停留在以往的经验值上,所谓的“估计不足”,实则是对历次“纪录”的过分自信。

  因此,对“菲特”救灾不力,其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过度自信,从而使防灾预案植入了麻痹思想,以致出现了巨大漏洞自己还浑然不知。然而,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省级周边的救灾联动机制为什么没有及时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以致救灾中最基本的水和食品出现了不应有的匮乏?在雅安抗震救灾当中,道路通行情况也是困难重重,但是,最基本的水和食品却可以从省级周边地区于第一时间送达灾区,保障了受灾群众起码的物资需求。而这一次,余姚市城中心的超市却遭遇抢购,这不禁要问:省级周边联动机制应有的外援作用哪里去了?

  “菲特”到来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并不是没有发出预警,这样重大的预警不仅是发给个人的,更重要的还是发给相关地区防灾救灾机构部门的,这样大的灾害仅靠个人及一个孤立的地方怎么能行。而省级周边防灾救灾机构部门在收到这样预警的时候,就应当马上做好联动部署,进入最高级别的紧急状态,而且所有的环节必须要做到“随风而动”,于“菲特”到来之前,将所有部署落实到位。

  但是,这次省级周边联动机制却表现得让人大跌眼镜,丝毫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作用,“菲特”已经绝尘而去,但联动机制的作用还是无影无踪。这只能说明,省级周边的联动机制,还处于“联而不动”的迟滞状态。“菲特”一来一去,带来的风雨,冲刷出了“联动机制”封尘已久的真容,这让人看到了这个机制的真实状态。“菲特”之来,可以看作是一次对防灾救灾机构部门的考试,这种方式的考试结果,比任何所谓的评比检查开会考核都要真实,面对这样救灾不力的实战考核结果,应该由谁来负责?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恶意调侃冲淡不了当下救灾主题    2016年07月08日
  • ·“干部背干部”是给救灾添乱    2016年06月23日
  • ·救灾“乌龙照”折射错误政绩观    2016年06月23日
  • ·霉食救灾 监管何在(图)    2014年07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