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旅游法带给旅游者的不能只是涨价

2013年09月30日 07:28   来源:华西都市报   评论员舒圣祥

  《旅游法》10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法律规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北京多家旅行社表示,在《旅游法》配套的实施细则出台前,他们暂时采用“一 刀切”的方式取消购物环节。跟随新法实施,团队游几乎所有线路价格均有调整,线路最大涨幅超过100%。(9月29日《新京报》)

  今年“十一”是《旅游法》对旅游市场的首次检验,人们期待着旅游市场能够因为新法的实施而更加规范。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会否因为新法的实施而有所收敛,暂且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团队游的价格已经随着新法实施“应声而涨”。

  为什么会这样?其中当然有部分合理的因素。因为之前失去理性的价格竞争,是将强迫购物等违法的间接收益视作利润的一部分;现在不允许搞这些了,所以潜规则的暗收益变成了显规则的明价格。换言之,《旅游法》让旅行社失去了很多灰色收入,于是先通过涨价方式补回来。

  对消费者来说,即使价格确有上涨,只要真的能省却很多上当受骗的可能,倒是也还可以接受。最糟糕的可能是,价格虽然借着《旅游法》实施集体涨上去了,乱象种种却依旧如故,收敛不了多久又死灰复燃,或者只是更隐蔽更巧妙一些而已。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各种肆意宰客现象之所以在旅游市场大面积存在,不仅仅是因为此前少了一部《旅游法》,更因为执法的力量太为薄弱,消费者时常投诉无门,旅行社违规成本甚微。

  《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我不知道,法条中的“不合理的低价”是否正是团队游价格大涨的理由。其实,法律真正应该管住的是后半句,也就是不能通过强迫购物、付费项目等获取回扣;至于“不合理的低价”,则应该交给市场去自由竞争,而不应该人为由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企业做出判断。

  关键是,旅游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让法律真正从纸上走入现实,不让法律的实施反而成为涨价的借口,不让旅游者对于新法的美好期待落空。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