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农村娃也有“放牛班的春天”

2013年09月10日 09:42   来源:人民日报   赵婀娜

  曾在“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典礼上,见过一尊奖杯:一个乡村男孩,系着红领巾、背着书包,踮起脚尖,向着天空。

  如果说,今日中国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怀揣知识走出乡村,敢于拥有梦想、实践梦想,那么,这种勇敢的根基在于知识,在于传授知识的农村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众多的农村教师们,用自己的工作托举起孩子们的梦想,托举起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

  遗憾的是,尽管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与加强,但困扰和阻碍农村教师水平提升、队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通过建立贫困地区教师津贴制度并列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范围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通过优先职称评定、加强贫困地区教师专项补贴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农村,通过攻克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政策盲点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加强教师流动切实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与水平……这些依然常年未能得到解决。

  如何突破瓶颈,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都投入更多的关注,需要各地做出更多富有建设意义的实践。毕竟,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如提升农村教师地位与质量这样的老问题、难问题已持续多年,而且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相互缠绕,解决起来既需要顶层设计,也得多管齐下。

  但无论多难,我们都没有权利剥夺农村孩子拥有梦想的权利;无论多难,我们都要给他们创造“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让更多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到农村去,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放牛班的春天”,不仅是农村孩子的期待,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期待。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