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必为“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纠结(图)

2016年07月19日 07:30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于文军

  漫画/王怀申

 

  日前在京发布的《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农家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53%。高职毕业生月均收入连续五年增长,毕业3年后月收入5020元。(7月18日《人民日报》)

  对“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的报告结论,一些人表示担忧,认为农村孩子读高职是被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边缘化的无奈选择,农村孩子应当在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里占有相当数额……说白了,有这种忧虑的人对高职还是有偏见的,似乎读高职就比读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的孩子低人一头。这种观念,很不可取。

  诚然,有的农村孩子之所以读高职,是因为高考成绩低而进入不了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不过,高职也是高等教育,且在当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化,用人单位已经不再迷信学历了,更看重的是求职对象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相比较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一般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要强一些,因而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反过来,其就业能力更强,这也正是高职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的内在原因。农村孩子往往穷苦出身,他们既想受高等教育,又想学得一技之长,早早毕业工作赚钱养家或养活自己。因而,读高职也在情理之中。如今是学习型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深入人心的理念。若想继续深造,不一定非要脱产专门学习不可,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接受高等教育的深造。从这个角度看,农村孩子读高职是务实的选择。

  其实,国内正在转变并摒弃对高职的传统偏见,且加大投入,不断推出扶持高职发展的系列举措。至于农村孩子是否应当在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里占有相当数额,这用不着强制规定。高职、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的录取自有其合理规定,应按着规矩来,总不能为了让农村孩子在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里占有相当数额而削足适履,那会造成教育上的另一种不公平。

  总之,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都是平等的,应一视同仁,我们要营造的是这样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大可不必为“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而纠结。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农村生上高职离教育公平还很远    2015年08月13日
  • ·高职生读研,教育通道的新尝试    2015年01月29日
  • ·“高职遭遇零投档”是个警告    2014年08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