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信贷市场正从银行垄断的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企业的议价能力得到提高,银行低风险、高盈利的“幸福时光”已近尾声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及何时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时表示,央行已经做好准备,存款利率的放开按照原定的设想计划推行。这意味着取消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已正式列入改革日程表。
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看,世界各国大都经历从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到逐步放开大额、定期存款利率,最终实现全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照此规律,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只差放开存款利率“最后一跳”。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已经来到了拐点,信贷市场正从银行垄断的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从银行审批企业的“单对单”变为企业挑选银行的“单对多”和“多对多”局面,企业的议价能力得到提高,银行低风险、高盈利的“幸福时光”已接近尾声。
很多小微企业主由于过往“不愉快”的贷款经历,并未觉察出或正确看待这种深刻的变化。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银行也开发了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但企业和银行间落地的借贷协议并不多,利率改革对信贷市场的正向传导效应不明显。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尽管其普遍意识到了利率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却担心自己会成为改革的“炮灰”,迟迟不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一方面,银行担心自己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创新尝试可能导致大的风险发生。另一方面,银行也担心自己的成功模式容易被对手复制。“失败是自己的,成功是大家的”,使银行对小微贷款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实际上,银行独立承担存贷款的市场利率风险是迟早的事,“背水一战”在所难免。谁越早在相关领域迈出脚步,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日常生活中,买家总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期限和利率反映的是其价格,贷款流程的简便程度和存续期间的服务水平反映的就是其质量。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将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信贷市场中的企业会用脚投票,选择心仪的银行和贷款产品。这样一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单纯利用利率工具所进行的价格竞争就难以持久。其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风险并进行利率定价,这将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本源所在——在确保守住审慎监管的底线,遵循风险与成本定价原则的同时,注重保持利率管理的弹性,在细分市场上创立优势,以异质化的竞争优势来赢取客户和市场。
当前,银行信贷市场的分水岭并不明显。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其优势在于资产实力雄厚,但由于受利率保护已久,市场化定价经验较为欠缺;而中小银行尽管资本规模小,其灵活性和定价能力并不输给大银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成为摆在所有商业银行面前的转型任务。随着金融市场管制的进一步放开,银行唯有主动变革创新,打造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吕 诚)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