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均衡发展与可持续性

2013年08月19日 13:44   来源:南方日报   胡 靖

  改革开放30多年,单从一般的经济统计角度看,广东的粤东西北确实发展较慢。但这里面有个统计口径、方法的问题。粤东西北是广东最大的劳动力输出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跑“珠三角”,但跑出去务工的农民仍然是粤东西北户籍,以他们为分母计算出来的当地人均GDP肯定很低。如果把他们在外地的劳动收入计算进去,则实际的人均GDP、实际的收入水平是否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一定。

  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追求均衡发展

  与“珠三角”比较,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确实落后。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广东曾经对省内的21个城市进行过“功能区”的划分。粤东西北,多数是生态保护区或生态发展区。广东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参与现在的GDP竞争游戏,还得有城市、有区域要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这种视角看待粤东西北的经济“落后”,则会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种合理性,也不能成为粤东西北地区保守、落后的依据。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粤东西北也需要发展,需要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开辟一条新的“刀刃路径”。过去仅仅重视生态环境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保护、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均衡现象。目前,粤东西北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落后,不仅直接影响到本区域内人民的生活状况、幸福指数,而且也非常不利于调动整个区域近5000万人口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追求均衡发展。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呢?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个目标、两个底线、三个抓手”其实已经作出了回答。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一个观念的转变。“底线”为粤东西北让渡出了一个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这是较之原来的功能区划分的一个进步或完善,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信号。

  制造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建立产业园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经济发展有赖制造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缺少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背景下,粤东西北要实现“曲线超车”,发展制造业,只能先仿效“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其中,建立产业园区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把当地在劳动力、土地、资源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在招商的质量上,较之20年前的“珠三角”模式,应该有更严格的原则和选择,应该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这些原则包括:第一,不能逾越生态“底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显然是粤东西北地区应该深深记取的教训。第二,产业园区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产业园区的技术,不能由人家不要的“夕阳技术”支撑,必须是很先进、很有前景的技术,并且引进产业的同时最好还能引进研发机构。技术是产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根基。第三,除了建立产业园区,还需要建立为之配套的职业教育、员工培训基地。员工培训非常重要,这一经验除了已被德国、日本的经验证明以外,也为很多发达地区的教训所证明。这些地区,由于长期的“人口红利”,员工培训被政府、行业、企业严重忽视,结果在面临产业转型时,熟练员工的数量很难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发展触到了天花板。

  人才引进应成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技术研发的基础是人才。在经济发展的要素构成上,人才的重要意义一点也不逊于资本和技术,人才引进在某种程度上,比资本、技术的引进还要关键和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粤东西北在人才、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办法仍然是“筑巢引凤”。在交通这一“抓手”有效破题以后,粤东西北应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新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辅以住房、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生活优势,大量引进各类人才,逐渐改变在高端人才上的荒漠状态,形成人才集聚。人才引进应成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要提升本地的教育、培训条件,逐步实现人才模式由引进向自己培养转移。

  就业是粤东西北实现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目标

  就业,是粤东西北实现均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目前,粤东西北地区每年都有数百万劳动力远赴珠三角地区打工,未来的趋势是,外出务工的大部分应该返回粤东西北,并在其产业园区或相关服务业顺利就业。否则,城镇化的失败反过来加剧城乡分割和收入悬殊,最后破坏掉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经济发展应同时重视就业释放问题,应把城镇化、就业、产业园区、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和生态环境等一体化考虑。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失去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均衡性。产业园区是就业的核心,但配套产业释放就业机会的能量不可小视,特别是服务业,粤东西北在服务业的规模、质量上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对GDP和就业的贡献不亚于制造业。

  一句话,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是一种均衡发展、系统发展。这对政府的科学执政是一个考验。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