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众创”涌动的当今时代,“下海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是行业、区域不均衡发展逐步改善的表现,是各种“人才池子”竞相释放的表现,更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的表现。只有人人敢于做梦,敢于打破常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话题——“下海热”更多体现的是进步。
最近,身边不少搞科研的、做公务员的朋友都有“下海”冲动,有的打算跳槽到行业领军企业,有的干脆想直接带着研发成果“另立门户”。媒体上也时常冒出某某市长、主任或科技骨干人才辞职不干的消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丢掉“铁饭碗”去“下海”经商的现象,在今天大有成为潮流之势。
对于“下海热”,多数评价偏“负面”些,诸如“好高骛远”“原来的职业混不下去了”,或者是“公务员成为高危行业”等等,个别甚至有“幸灾乐祸”的味道。但若把目光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到“众创”涌动的当今时代,就会发现“下海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进步。
这种进步是行业、区域不均衡发展逐步改善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行业、区域等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一些行业,比如供气、电网等,由于特殊的垄断地位,工资往往比其他行业高出一大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位,由于“只能上不能下”等各种隐性福利,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年复一年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国考热的原因就在于此。“下海热”的出现,说明这些行业、区域之间以往存在的不合理差距在变小,说明谋个好职务就能一劳永逸的日子到头了,说明整个社会在进步,英雄不问出处,过好生活要凭真本事。
这种进步也是各种“人才池子”竞相释放的表现。术业有专攻,有的人适合做学术研究,有的人擅长经营,但如果各类人才都集中到一两个行当、干同一个差事,那显然是资源的浪费。“下海”意味着按照市场需要和个人专长、爱好来配置资源,适合种地的种地、适合搞金融的去做金融、适合开饭馆的去开饭馆,这势必有助于让创造财富的“智源”流动起来。对经济发展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好落地,市场也就更有活力了。
这种进步更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的表现。众所周知,我国科技投入是世界级的,但世界级的成果却很少,大量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沦为“陈果”。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科技人员在成果研发转化中没“甜头”,没“甜头”自然就缺乏动力。近些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这种局面正在大大改观。广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就出台规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转让,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应不低于50%。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下海”经商,正是在体制机制“放开口子”的改革下催生的。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只有人人敢于做梦,敢于打破常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才能落到实处。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出现集中“下海”现象,成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20多年后的今天,新一轮“下海”热潮再度袭来,带给中国的必将是创新创业大潮迭起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期待相关部门更主动地为“下海”降门槛,广开“绿色通道”,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的“下海”步子迈得更顺当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