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日前一篇有关6名女童遭教师性侵案的调查报道,援引江西瑞昌市副市长蒋贤智对受害者家长的话说,“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事,我就不声不响带她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治病,不会向政府要一分钱”。此言引发巨大争议。昨日,蒋贤智说,之所以说出“带她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治病”这样的话,并不是因为觉得遭遇性侵是难以启齿的事,受害者就应该忍气吞声,而是站在一个母亲的立场觉得,孩子的身心已遭受巨大创伤,把她们带到市政府等公众场所,让她们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是对她们心灵的二次伤害。(8月12日 中国台湾网)
从此篇文章关于6名女童的性侵案件调查报道所述,女市长蒋贤智的说法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何以一句普通的话语会引发热议呢?不外乎有三层含义:其一,广大群众认为政府就应该站出来,为这6名女童伸张正义、给予经济补偿。其二,广大群众认为市长让其不要去找政府要钱,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其三,广大群众认为受害者不能忍气吞声,一定要将性侵的犯罪嫌疑人公之于众,为受害者主持公道。
从上述三方面看待此事件,笔者认为都是未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的一种社会观。笔者认为这是未身处女童本身来看待问题的说法,如果已经在身体上受到了性侵犯,再通过公开伸张宣扬的方式,让女童的情况公之于众,这才是对女童心理上的另一次伤害。
此事件引发热议折射的是一种歪曲的社会风气问题。如今普通老百姓一旦遇到任何事情,不论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还是外部因素引发的,不论是自然灾害造成的,还是自身原因导致的,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政府“闹”,“闹”就能得到经济补偿。如同此事件一样,女童受到了侵犯,对于孩子的家长来讲,在孩子的心理阴影和经济补偿两者中,孰轻孰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惩治凶手两者中,孰轻孰重?
女市长的话语即便是有一些不妥,但其出发点至少是从女童的身心健康出发,是站在一位母亲的角度看待问题。一番争论过后,即便是得到了大笔经济补偿,换来的难道就是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吗?现如今我们不妨放多一点给予孩子身心治愈的关注,而非是如何找政府“闹”。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