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下雨看海,市长怒斥不如反思短板

2016年06月03日 10:34   来源:东方网   张西流

  “我们预案标准高,但应急反应慢!”6月1日,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降雨,启动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视频紧急调度会上,该市市长万勇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6月2日《楚天金报》)

  近日,不断有网民发帖讲述各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泽国”,暴露出了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防范制度和应急措施等方面的严重滞后。在某些城市极力为“逢暴必淹”寻找借口之时,武汉市长怒斥有关部门“排渍抢险应急反应慢”,这种直面问题、不护短的态度,显然有助于防涝工作的改进。

  事实上,早在2013年6月,住建部印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对城市排水防涝的规划目标作出硬性要求,即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特别是,《大纲》规定,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城市别说是遭受50年未遇的暴雨,哪怕是10年不遇、甚至是5年一遇,城市排水系统,也未必能够经受得住洗礼。不可否认,一些城市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除了城市排捞系统“先天不足”,以及在防范和应急上“后天缺位”之外,近年来盛行的城市开发,崇尚大拆大建、填湖削山,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许多城市的内河道、湖泊水塘、地下水脉因此被填堵隔断,一旦遇到暴雨灾害,原有自然水道无法畅通运行,只能依赖于脆弱的现代排水系统,涌堵内涝每年都会发生。

  可见,面对“逢暴必淹”,市长怒斥不如反思短板。首先,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只考虑经济增长,还要兼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好自然水系,发挥湖泊河道的蓄水调节功能,减少人工的过度开发破坏。这样才能以人为本,趋利避害,造福于民。同时,必须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防范制度和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整改,尽早扭转“逢暴必淹”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应针对“城市防涝大纲”,制订配套细则,并实行纲性考核;对防涝治水不力者,进行纲性问责。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市长之怒能终结“城市看海”吗    2016年06月03日
  • ·市长“狠话”之后当“狠治”    2016年05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