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案标准高,但应急反应慢!”昨日,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降雨,20余处路段严重渍水,启动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视频紧急调度会上,该市市长万勇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他同时要求,凡因渍水中断交通或造成严重交通拥堵的地区,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第一时间到现场调度指挥。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06-02《楚天金报》)
6月1日的这场大雨,瞬间让武汉成为全国拥堵指数最高的城市。城市多处路段内涝严重,市民出行困难,这也难怪市长万勇会发怒,直斥今年排渍抢险第一仗,就暴露出现场处置不及时的缺陷。
“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这话当然没问题,反映出万勇市长解决问题雷厉风行的决心。但是本次交通恢复后又下暴雨怎么办?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又到现场调度指挥么,其他工作还干不干。很明显,这就是治标不治本。检验一个城市的发达,一场暴雨即可一目了然,武汉就是一场暴雨就可“看海”的城市。不客气地说,作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武汉市长及城建、水务、防汛、市政等相关部门难辞其咎。
万市长会发火,完全暴露出“武汉防汛预案”标准虽高却不合理的现状。这一点市民不满意,武汉各级干部也不会满意。但是发怒归发怒,解决问题才是第一位的。我国当前部分城市之所以出现内涝,就是因为城市设计只注重面上功夫,而对于下水道这样的“良心工程”却敷衍了事。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城市化率正以每年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飞快增长,所有城市都需要而且正在被设计,而设计的核心就是需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共生,让雨水、阳光、风、植物与城市空间形态完美地融合,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真正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作为城市管理者,包括万勇在内的武汉历届市长,应该聘请专家,对武汉城市设计进行科学规划。譬如国家正在提倡的“海绵城市”规划,就值得武汉在内的所有城市管理者借鉴,因为暴雨内涝的,也不只是武汉这一座城市。海绵城市的打造是以“雨洪是资源”为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保障水质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治理的理念,将从根本上改变防洪防涝的管理方式,减少洪灾旱灾的威胁,是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如果我们每座城市的管理者都能够科学设计,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措施,最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那么这必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每一座城市都成为宜居城市。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