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网上传出金庸读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证书照,一时引起真伪之辩。昨天有多家媒体刊登消息称,此事属实,金庸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袁行霈教授。
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是,金庸已经是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和名誉教授,并且早就是北大的名誉教授了,他为什么还要读博士?而且89岁高龄的他又是如何修满学分,完成博士学业?
对金庸为何读博?2008年,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曾给出了间接解释:“金庸准备明年读完剑桥博士,再接着念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博士。金庸曾说,自己在刘邦废立太子的事情上一直搞不明白,向北大国学院的老师请教后,就豁然开朗了。他觉得自己对国学的研究不够,希望能到北大国学研究院向一些老师请教。”
为了弄清一些历史问题,像金庸这样“吨位”的名人,国内任何大学的任何教授被他咨询,大半都会感到万分荣幸。金庸大可不必从头读起,更没有必要再拿一个博士学位。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北大请金庸到学校做客座,顺便与他想要的学者交流,得到他想得到的知识。
在“金迷”眼里,金庸是大师,已经足够博学,无需再读博士;89岁高龄的金庸也无需借此炒作——以金庸的名气和地位,他本身就是光源,不需要借光。
对金庸读博,更多的解读是他“活到老学到老”,是学无止境的表现。其中的质疑,更多地指向学校,认为面对如此名人,北大不可能严格按照读博的程序要求金庸。有网友调侃说,北大如何叫金庸去读政治考外语?怎样按博士课程逐一考核金庸?金庸拿到博士,估计也是“半买半送”的。
这样的质疑有其特殊的理由:在我们的高校里,博士毕业证书有时就像街头的宣传单一样可以批量派发。与宣传单见人就派有所不同的是,博士学位的派发对象要有实力,权、钱、名必须拥有一项。而想要博士学位的“实力派”人士,未必是爱上了博士的知识或学术,而是因为它像一种香水,他们所缺少的那种香水,洒在身上别有味道。
对没有独立品格的学校来说,给“实力派”人士安名誉职务,授某种学位,实际上是互相沾光、互洒香水。这种现实情景大量投射在我们的脑子里,金庸“读博”成疑,就是这种现实思维的折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