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新浪微博在网上蹿红,引起广泛关注,网友评论如潮。该微博称: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立碑纪念,这名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雕像写着这名学生“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5月2日《楚天都市报》)
学校为一个学生塑像,而且是一个还没“成型”的学生,笔者此前闻所未闻。这名被塑像的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是来凤县的第一个清华学子。也许对鄂西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上大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这个雕像在激励他们的学习上有特别的意义,至少是一个看得见的目标。而雕像相较于高考光荣榜来得更长久一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激励方式,这样的昭显举止并不新鲜。但是这样的激励方式真的妥当吗?学校以塑像的方式宣扬甚至神话高考成绩,恐怕于教育无益。
首先,考上大学,充其量是一个学生获得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人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并不能保证他在社会中的贡献之大,也并非好的大学才能创造高精尖人才。对于一个人的评价,理应视其贡献程度而定,这与他考上哪所学校没有必然联系。如今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就能改变人生的时代早已改变,他在大学中的所学所得和对社会的适应才是制胜因素。
其次,高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精英教育远不如平民教育来得重要。学校在鼓励学生成绩的同时,理应重视素质教育、道德修养,培养其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崇拜状元,单纯打造一个应试机器。如果中国教育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那么多年来的教学课改将薄如蝉翼,没有任何的成果可言。
再者,塑像一事无疑给当事人塑上一道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学习本是个人的事情,如今塑像一出,这名学生在清华大学学习成绩如何,毕业之后参加的工作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种种都逃不了舆论的枪口。即使他顶着人们的期盼和压力努力前行,成为无数届学弟学妹的榜样,那么“雕塑”了他一生的压力何时才能消散?这一切对他来说并不公平。
其实,塑雕像一举在世界各地并不少见,为领袖、为科学家、为烈士,甚至艺术创作,雕塑的意义大多在于利国利民、贡献巨大,但雕塑的原因绝不在于“清华北大”。没有学术研究,没有科研成果,更没有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只凭一个冰冷的三位数字就值得塑像纪念吗?显然这是教育的功利化,是一个新创办的中学打着“清华北大”的牌子为自己谋生源、造品牌。区区一个三位数字就能“开创来凤教育新篇章”,这只会让人看到学校教育的可怜之处。如果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清华北大”,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者若只专注于成绩,社会又将如何改变以高考为衡量标准的教育理念?面对此情此景,教育部门理应反思这样畸形的教育理念根源何在。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