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光荣”不光是再次唱响的“歌”

2013年05月02日 07:03   来源:红网   知风

  提到“五一”,人们就会想到“劳动”。几十年来,“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口号伴随着共和国共同成长。然而,几十年过去,面对非劳动性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难以到位的现象,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我们在向中国梦迈进的途中,如何让劳动体现应有的价值,让“劳动光荣”再次唱响,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尊严?(5月1日新华网)

  “劳动”有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是人类对劳动意义的共识。因为,人类认识到,劳动就是通过自己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也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而给劳动戴上“光荣”的光环,谱写出赞美的歌,大致还是在这种人类运动的特殊形式中,对相对艰苦的体力劳动的特别推崇。因此,所谓“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实际上是指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地位在下降。否则,在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今天,赖以发展的“劳动”,怎么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其实,不管“劳动光荣”是一顶光环还是一首赞歌,也不管这顶光环是不是“正在褪色”,或者这首赞歌是不是还在唱,大部分人还是在继续劳动,不然,是谁做出了GDP这块“大蛋糕”?

  而要“让‘劳动光荣’再次唱响”,目的是“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尊严”。但是,“劳动光荣”不光是再次唱响的“歌”。假如还是把“劳动光荣”当做光环,戴到某些“劳动模范”头上;当做一首赞歌,萦绕在虚无缥缈的空中,那么,就无法改变“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的无情现实。

  把劳动提升到“光荣”的程度,也许就是因为当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后,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传统意识影响下,文明社会对“劳力者”地位的强调。在这种“强调”里,已经隐含着“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现实。假如“劳心者”和“劳力者”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获取同样的劳动报酬,基本上无需为这种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大唱赞歌的——因为,劳动也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或在被迫情况下从事简单和复杂劳动作业”。

  那么,“让‘劳动光荣’再次唱响,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尊严”,应该是看到了当前对“劳力者”的诸多不公平。而这些不公平,并非仅仅是有关“荣誉”的精神层面,而是有关制度设计的社会现实。尤其在社会日趋物化的当下,荣誉不再是一张奖状或一枚勋章,地位更对应着待遇和报酬。劳动的光环之所以正在褪色,原因就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纪宝成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归纳:“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

  在承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属于劳动的文明共识下,相关评论提到的“非劳动性收入”,应该是指利用权力和资本获得的收入。尽管“拥抱资本”也可算作进一步细分下的“劳动”,但在制度设计上,让权力和资本拥有极大的获利空间,加上阶层分化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优先占有,分配不公已是不争事实。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衡量和体现“劳动光荣”?

  因此,要“让‘劳动光荣’再次唱响”,首先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这就有涉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而不光是再次唱响的“歌”。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