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奇迹背后是社会新转型

2013年04月23日 10:39   来源:解放日报   龚丹韵/刘海波

  ●电影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二产的繁荣及国民收入的提高,已能支撑起庞大的电影产业。

  ●一批“新城镇青年”群体的崛起,释放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巨大潜力。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刘海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

  解放观点:近期热映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又造就了一部低成本轻喜剧的票房奇迹。几年前只有大片才能撑国产片台面,现在小片也能挑大梁,是否意味着电影市场开始了某种转变?

  刘海波: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电影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最典型的表现是,大银幕数量大幅增加,全国光是大银幕就有13000多块,电影院3000多家。一些二三线城市,恢复了不少原来拆除的电影院。如果考虑到这些硬件的变化,张艺谋的 《英雄》当年拿2.6亿元票房非常可观,相当于现在15亿票房。所以随着这些硬件不断累积,市场不断成熟,现在到了收获的季节,也是理所当然。

  电影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当然要开始释放某些能量。按照统计,中国目前基本已经进入中等工业化的阶段,国情开始变化了,不再是我们常说的农业大国,而是工业大国。东部几个省份已经达到90%的工业化水平,意味着不能再多建工厂,不得不向 “后工业”社会转型。中西部地区也进入快速工业化。虽然总体上工业化的质量还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认,我们第二产业的繁荣及国民收入的提高,已经能够支撑起庞大的电影产业。

  解放观点:虽然电影市场的蛋糕已经做大,但国产大片的吸引力却是与日俱减。从《失恋33天》到 《泰囧》,再到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众的口味似乎集体转向低成本小片,这又怎么解释呢?

  刘海波:有几个因素共同推波助澜。比如说,海外大片的引进量逐年递增,甚至平均每个月都有一部海外大片,这在过去难以想象。而近年来国产大片缺乏创新,纯靠视觉,不断重复,每每让观众失望,市场审美疲劳了。一些去电影院非大片不看的观众,与其选择看国产片,不如选择看海外片。当然,也有人提出,好莱坞大片同样在不断重复自己,类型雷同,视觉场面大于人物内涵。但是,好莱坞大片的审美疲劳期似乎还没到,或许再过5年,我们的观众对好莱坞大片也会免疫。

  国产大片低迷,错位竞争的低成本国产电影却不断冒出黑马,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一批 “新城镇青年”群体开始崛起,是他们释放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巨大潜力。

  解放观点: “新城镇青年”究竟指什么?

  刘海波:这批人大部分是 “80后”。第一,他们 “居于城镇”,未必是北上广等特大城市,还包括二三线城市、县城、发达镇等,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这些二三线的城镇里也囤积了大批青年。第二,他们的 “收入不高”,一人之力买不起房也买不起车,属于准白领或者白领候补,但是看场电影还是可以的。第三,为什么收入不高,还要看场电影呢?因为这批人有 “文化消费”的需求。 “80后”与父辈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基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第四,他们过的是 “现代生活”,比如习惯使用互联网,爱刷微博。就像 《泰囧》里那个卖大饼的,虽然只是一个小贩,但照样刷微博,生活方式和现代化接轨。由于这一群体深度介入新媒体,这也是为什么有效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低成本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第五,他们正逢事业压力大、情感波动的人生阶段,接地气的生活类轻喜剧,容易引起共鸣,给他们情感慰藉。

  解放观点:低成本小片究竟有什么魅力,特别能够吸引这样一群 “新城镇青年”?

  刘海波:创票房奇迹的小片,大致可以概括出五大特征。第一,轻松开心。喜剧有利于 “80后”群体解压。第二,情感慰藉。片子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爱情、亲情等因素,也就是有情感的关怀,这正是小片和大片最大的区别,特别接地气,特别生活化。第三,台词幽默。一部低成本小片,不可能靠大场面来吸引观众,战胜好莱坞大片的唯一出路,就是台词。台词是民族语言,汉语的幽默只有中国人能明白,这是好莱坞无法立足的领域,所以民族语言的幽默是国产片的致胜法宝。第四,话题呼应。这些小片融合了许多社会话题,如剩女、离婚、小三、二奶、赴美生子等。

  还有特别重要的第五点:草根奇观。所有的电影,无论大片小片,都需要提供奇观,才能吸引观众。大片用视觉的奇观,武侠用动作的奇观,那么小片呢?小片也有奇观,我称之为 “草根奇观”,特别满足草根人群的猎奇需求。比如草根想知道日本、美国、泰国是什么样子,异域风情就是奇观;草根很好奇富人怎么生活,豪华游艇、奢侈派对就是奇观;草根也想知道浪漫白领、高端金融人士、富家女怎么工作和生活,那也是一种有新鲜感的奇观。同样,如果电影拍给知识分子和富人看,那么民俗就会成为奇观。不过,草根不爱看民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小成本电影票房一般,因为他们没有给自己的观众提供奇观。

  解放观点: “小成本电影+新城镇青年”,这就是我们国产电影市场票房的答案所在?

  刘海波:有研究指出,现在走进电影院的观众, 80%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下,基本可以断定是 “80后”在看。请注意,尽管这批人制造了票房奇迹,但他们不是铁杆的影迷,不是常规的电影院观众,只是潜在的观众罢了。他们可能走进电影院,也可能不走进去。他们平时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网上看片子,一年当中,偶尔有那么三五次,愿意走进电影院。也就是说,需要给他们一个看电影的理由,这个理由就会激发这批潜在观众,创造票房奇迹。

  比如说在微博营销下,不断有熟识的网友口耳相传某部电影好看,受到社交媒体而不是硬广告的触动,这批潜在的电影观众就会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社交。他们为了与人交流时也能说上几句,非要去把这部片子看了才行。

  低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还要从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算起。不得不佩服张艺谋的市场敏感,三枪土得掉渣,但恰恰针对的是“新城镇青年”。所以尽管影片在大城市高层次观众中评价不高,但还是创造了2个多亿的票房。然后是 《失恋33天》,女主人公只是婚庆公司策划、月收入5000元的准白领。到了《泰囧》,王宝强也不过是一个城市簈丝而已。《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汤唯的角色是小三,飞扬跋扈缺乏修养。这些走红的片子,说白了就是一些小品文,二流水平的类型片,但是它们做到了回归真情,让年轻的影院观众有了心灵关怀,特别满足了 “新城镇青年”的文化需求,才有了今天的票房奇迹。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