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产电影创作用力过猛也是毛病(图)

2016年07月19日 09:47   来源:人民日报   赵葆华

漫画 徐鹏飞

  用力过猛,出现媚俗化倾向,会降低电影的艺术品格,改写观众的审美习惯,最终成为一种庸俗的市场需求力量

  国产电影创作存在用力过猛的症候。症候表现之一:从点明题旨到直接说教。电影需要有先进的思想导向,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表现之二:从煽情到矫情。国产电影喜欢在剧情的节点上调动各种手段强化情绪,要么催泪,要么催笑声,有时甚至令人起鸡皮疙瘩,设计感过强。表现之三:从找情趣到求狂欢。用力过猛会把情趣变成恶搞、变成粗鄙,表现为庸俗、媚俗和低俗。表现之四:从追求时尚到崇尚浮华,影片从展现酷男靓女变成消费男色和女色,从展示人物精神世界走向炫耀奢靡生活。

  我们不能因为创作层面上的用力过猛属于艺术表现方法领域的问题而小觑这一症候。用力过猛对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生态环境都会构成伤害。对电影而言,内容为王,叙事为先。用力过猛使电影作品丧失艺术真实性,变得虚假浮夸,更重要的是丧失电影的艺术品格。用力过猛而催生的浮夸、浮华、浮躁的电影作品,形成一种不良的艺术创作风气,降低或改写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品格,最终成为一种庸俗的市场需求力量。正因如此,一部分观众养成了追逐浮华的观影习惯,也相应地形成了这一类市场需求。这种电影生态环境让那些影像风格精致、郑重而诚恳地表现生活的作品失去了观众,锐意创新之作以及充盈着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的作品在电影市场遇冷,这对中国电影的伤害非常大。

  用力过猛何以成为国产电影较为普遍的痼疾?有的创作者把成因归咎于电影市场的需求,认为时下的电影市场需要奇观、需要生猛、需要狂欢。不适应观众就没有市场,但是,不引领观众就没有未来。抱着巴结市场、讨好观众的心态创作,不是一个创作者应有的创作心态。再说,电影市场的这种需求惯性恰恰是这类作品培育出来的。

  电影生态环境出现不良现象,需要综合治理。首先需要回归电影艺术本体,清醒地把握电影创作主旨,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准确而生动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用艺术征服观众感染观众,用艺术愉悦观众,才能彻底地征服观众,获得忠实的认同。

  中国电影处于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时代,也处于隐忧暗藏的时代。如何保持中国电影发展的良性势头,这是目前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找出并直面创作痼疾,找准中国电影创作的美学方向,才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