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控烟协会发布2015年度热播国产影视剧烟草镜头监测结果,电影《老炮儿》以102个烟草镜头“斩获”脏烟灰缸奖。据控烟办报告显示,中国有超三成青少年受到电影影响而吸烟。如何处理影视艺术作品还原“真实”的需要与控烟的关系,是否应提倡“无烟电影”,从而减少电影烟草镜头对青少年的影响的问题,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5月19日《新京报》)
“无烟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烟草镜头的影视作品。暂不论刻意回避烟草镜头对于电影表现人物与情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就从“无烟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出发,认真地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无烟电影”真的能禁得了青少年的“烟瘾”吗?假如“无烟电影”得到普遍推广,是否真的可以减少吸烟青少年的数量呢?
笔者认为,青少年受到电影烟草镜头的影响而吸烟,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电影烟草镜头本身,而是青少年对于烟草危害的认识欠缺与对影片人物的盲目模仿。电影中吸烟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吸烟的成年人一样,都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负面典型。如果我们通过回避电影中的烟草镜头减少了电影这一环节对青少年的影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防止青少年对于成年人吸烟行为的模仿呢?如果“无烟电影”的推广延展开去,那我们是否还需要进一步提倡“无烟文学”“无烟绘画”,从而使我们的艺术变成谈“烟”色变的畸形的艺术形式呢?
笔者并不否认“无烟电影”对于减少电影环节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只是,笔者认为,抛开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不谈,而只谈电影层面的影响难免有些避重就轻了。
模仿,往往是青少年接触烟草的最初动机。青少年由于受到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心智还未发展成熟,还未形成健康的审美标准,成人吸烟的模样在他们眼里也许是成熟与潇洒的象征,一旦他们对于吸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他们模仿吸烟的动机便产生了。电影中烟草镜头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大多也来自于潜藏在青少年审美体系中的对“典型人物”的模仿,就算“无烟电影”避免了青少年对于影片中“典型人物”的模仿,我们又如何避免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的模仿呢?
如此看来,通过“无烟电影”的方式缓解青少年吸烟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不回避烟草问题,而是就烟草的危害向青少年进行彻底的说明,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界限进一步明确,引导青少年认识到生活中的美丑对错,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与处理各种艺术形式中烟草的存在,这样一种方式是不是比简单粗暴的禁止“有烟”镜头有效得多?
在不影响艺术表现力的情况下,“无烟电影”自然比“有烟电影”于社会更有益,但是,我们不必在电影等艺术领域刻意追求“无烟”的效果。毕竟,“无烟电影”只是“标”,它禁不了青少年的烟瘾,只有全社会的正确引导与示范才是治疗青少年烟瘾的真正良药。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