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一条河流因当地工矿业尾矿水排入而呈现牛奶般的颜色,沿岸村民称其为“牛奶河”,沿岸灌溉和饮用水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村民表示河水不能直接饮用,沉淀3天后,仍有一股辛辣的味道。>>>新闻细读
如今,牛奶河一出,当地被置于舆论风尖上,公众再次将目光抛到环保上。如果有必要的监管在,牛奶河会出么?牛奶河一出,公众的用水健康如何保证?这样的责任发问,从来都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对政府部门职责的一种拷问。
记者调查得知,这条牛奶河的污染,是长期存在的,只有在需要面子工程的时候,当地才会停止排污,河水才会清澈,河水看上去才像是河水,而不是牛奶。遗憾的是,尽管“牛奶河”在当地人尽皆知,但环保部门却似乎“一无所知”,这样的监管嗅觉,是不是过于迟钝了。这迟钝背后,除却监管失职渎职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譬如政绩考核方面的,譬如带血GDP方面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深究。毕竟,如果无法还原真相,便无法做出处理,那就无法让环保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种共同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阐释,“牛奶河”就是无法漂白的环保责任的证据。毕竟,如果环保责任到位、环保措施有了、环保监管不是缺失的,那牛奶河一般的现象,必然是绝迹的。如果还有人说这辛辣的“牛奶河水”是合格的,对健康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那我们只能感叹这样的专家,是否有良心,或者说,这个专家口中的标准,是否适合地球人。毕竟,只有环保责任时常被忽略,才有“牛奶河”一般的新闻不绝于耳。
对这般原因的分析,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邓永恒教授的研究,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视角。他研究了中国283个城市官员政绩和省钱结果发现,中国的绿色官员升迁难度甚大——如果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的话,升职概率将高于8%,如果任期内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那么他升官的几率是负值。这样的真相,其实也为大家所熟识,但具体到数字,还是让人感觉到一阵寒意。事实上,与GDP相比,环保才是更为国计民生的事情,因为GDP很可能只注重眼前的发展,但环保却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当“牛奶河”新闻横空出世,当“牛奶河”成为当地人挥之不去的阴影,此时,再有力的说辞,也是徒劳无益的,唯有加强对环保责任的监管,更好地去维护好我们当下的环境,让“蓝天白云绿水”不至于是一种遥望的奢望,才是一种更“接地气”的举动。那我们不妨以昆明这“牛奶河”事件为契机,转变当前的政绩考核方式,构筑起环境的安全防护网!(龙敏飞)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