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倒牛奶正常吗?别再出现“猪周期”

2015年01月20日 07:33   来源:新民晚报   连建明

  最近,全国部分地区出现奶农倒牛奶、杀奶牛事件,让人想起小时候读到过资本市场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幕,不由令人唏嘘。

  奶农倒牛奶、杀奶牛,是因为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乳品加工企业为什么不收鲜奶?原因是乳品加工企业收购了大量的低价国外奶粉,用这个奶粉做成牛奶要比收购鲜奶成本低很多,加上市场需求不旺,库存的国外奶粉很多,所以,一些企业停止了收购奶农的鲜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几年发生三聚氰胺等牛奶问题之后,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不信任,企业因此大量寻求国外奶源,在新西兰等地建厂。

  有人说,这是正常的市场调整,很大一部分的养殖场规模小、成本高,质量也难以保证,淘汰它们既是政策的目标,也是市场的必然。那么,奶农倒奶、杀牛是正常的?接下来中国的奶农都不要养奶牛了?这就是市场经济?

  如果中国人喝牛奶的奶源全部来自国外,可行吗?我想不行,中国13亿人,450万人口的新西兰供应得了吗?我们看到中国人一到海外抢购奶粉,很多国家就对购买奶粉数量进行限制,说明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量。而且,中国目前人均牛奶消费量还很低,欧美人均牛奶消费量超过300公斤,而我国只有21.7公斤,不足欧美的十分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中国人牛奶的消费量会不断上升,很难想象哪个国家可以供应全部中国人的牛奶。

  所以,中国人喝牛奶还得靠自己,不能完全挫伤奶农的积极性,这方面,“猪周期”已经有过教训,农民养猪亏本就不养了,随后猪减少又造成猪肉价格暴涨,农民和消费者两端都受害。

  希望牛奶不要出现这种“猪周期”,市场经济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西方很多国家都对农民补贴,也有很多国家对农产品进口有限制,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尽管中国的牛奶出现过一些问题,但不能一棍子都打死。我们要设法提高中国牛奶的质量重新赢得信任,也要整合中国奶牛养殖,但前提是农民还愿意养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