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两会“响起来”,媒体首先要“响起来”

2013年03月04日 09:00   来源:中国网   冯创志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即。令人注目的是,有媒体发出了《两会,让意见响起来,让主题坚持住》的评论(见环球时报2013年3月1日)。笔者在欣赏时评观点的同时认为,要让两会意见响起来,各路媒体首先要敢于在改革问题上响起来。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两会”已形成了会内会外两个会场,亿万公众参会那样的景况。个中之因,得益于中共“让公众享有知情权”的决策。而会内会外相结合的会风既是对参会代表委员的激励,也是对代表委员的鞭策。其中,一些代表委员的雷人议案提案就受到公众毫不客气的批评。促进会内会后有机互动的无疑是纸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

  也应看到,多年来成为广大公众诟病的是一些媒体报道两会中,只讲恭维话,不敢刊登批评性建议性意见,一些有启发性的“两会火花”不少是通过“出口转内销”出现的,这难免引发公众的不满。因此,要推进“两会”上档次,除代表委员认真调研,集思广益、实事求是提出建议意见外,各路媒体大胆改革报道,注意刊登有理有据的建设性意见非常重要。

  时下,网民对推进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反腐十分重视。据《环球时报》两会调查显示,在“你最关注哪一方面”一栏中,“收入分配改革”与“政改”是两个最高的比例。但反映到某些地方媒体,对这两大热点似乎成了避忌,即使出现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声音,也是小心翼翼,只简单一笔带过。

  其实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庄重的十八大报告和被视为为“两会”准备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都明确地提出来。比如,在2月28日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中就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规划,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见新华社2013年2月28日电)。在这里,中共中央不但进一步明确推进政改,而且把政改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扭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所有体制改革都要注重创新,可以说,中央指出的“政改”已不仅停留在往昔的提法上,更与西方模式区别开来,一句话,要依中国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政改之路。中国式政改,中央高层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可以说,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谈论政改是与这两句话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既然已为即将开幕的全国两会作准备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已明确了政改的精神及要求,事实上等于向媒体发出了“鼓励书”,鼓励各路媒体在报道改革特别是政改方面有所作为,为国家的制度创新和长治久安,为人民的福祉而贡献力量。

  当然,论政改是一个大题目。广大公众希祈的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使政改的题目变成广大公众可以看到,想到并涌跃参与的活动。国务院机构改革无疑是一系列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实际上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自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后,各界对此便充满期待。经历了5年的探索、总结、反思与争论,有关大部制改革终于再度提上日程。比如,对官员监督也是政改的一个很实在的内容。2012年6月27日,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27次会议作2011年度审计报告时指出,审计署共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112起,涉及300多人,其中,一把手职务腐败问题较突出,有43起,有报道甚至说,违纪违法的“一把手”占同期违法违纪干部的比例,一般都在三分之一以上。如何监督“一把手”的权力,包括用人、用钱、决策、审批的权力既是反腐倡廉的实际举措,也是政改一个实际内容。中共中央早就认识到权力监督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特别是2005年起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好的制度、政策和办法。问题是,这些制度、政策和办法常常得不到切实执行。就改革目标而言,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可以用“三清”加以概括:所谓“三清”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这方面,假如媒体着墨多了,引发公众注意力,在舆论监督下,就会有力地推动对官员的权力的监督,中国式的政改也会一步一步地推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