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广: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否动摇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

2013年03月01日 0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以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不会动摇我国刚刚取得的制造业大国地位,会不会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有三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是即将到来的这场工业革命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产生什么影响?其二是如何认识这场革命?其三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关于第一个问题。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是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新储存方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等,基本上都是能源技术革新。其中,3D打印、分布式能源等技术会催生一些新产品,引起一些产业领域的变革,出现生产分散化、消费个性化、服务网络化、决策扁平化的新变化,并成为大规模、标准化现代工业体系的有效补充,但不会导致整个工业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加之3D打印需要高端设计、特殊打印材料、专用打印设备以及网络化的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现代工业体系,不会动摇我国的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也应当看到,美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同时我国大量低端制造业向菲律宾、越南等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必然会从“高低两端”挤压我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进而动摇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第二个问题。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我们概括为两个不同点:一是什么技术将引领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是生物技术,一些学者认为是新能源技术,相对多数学者则认为是生物技术主导、多项技术共同推动新科技革命;二是何时会产生新科技革命?乐观的估计是20年,多数学者认为30年左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很难预测。

  我们经过10多年的跟踪研究认为,以物理学为主导、多学科共同推动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而以生命科学为主导、多项技术共同推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如果说前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的体力,信息技术发展增强了人类的脑力,而生物技术主导的新科技革命将大幅度延长人的生命,其对人类健康、生态改善、社会伦理的影响都将远远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其中,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的基本依据是,学界有共识、科技有积累、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需求、政府有行动。

  首先,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有70年左右的积累。从1953年沃森发现生物双螺旋结构,几十年来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其次,生物经济将推动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网络经济之后的第四次浪潮。未来,人类对工业产品质量、经济增长无休止的追求可能会减弱,而对健康、幸福、生态的追求将与日俱增。显然,传统的工业技术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新需求。医药生物技术将继续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疾病预防能力与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干细胞技术将使人类像修理汽车一样更换人体劳损的器官,人类寿命将进一步延长;转基因植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将在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生物能源将大大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生物资源将被开发为食品、药品、保健品等新产品;克隆技术、基因测序、器官移植等技术将会冲击传统的伦理观念。

  再次,许多国家都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美国10多年来医药研发经费一直占联邦政府民用科技经费50%左右,2012年政府投入已达320多亿美元,且出台《国家生物经济蓝图》,加速生物技术向产业转化;英国则发布《生物科学时代:2010—2015战略计划》,政府科技投入的30%也用于生物与医药领域;德国2012年推出了“国家生物经济研发战略2030”;日本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立国”;印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技术部”。

  关于第三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补上了机械化、自动化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所缺的课程,基本跟上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当前,我国要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必然要成为世界重要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引领者之一。建议突出两个重点领域,推进五个战略措施。

  突出两个重点领域。一是建设生物技术强国、产业大国,打造10万亿元大生物产业。对生物产业的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发展大生物产业(含健康产业部分内容),到2020年将形成10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大生物产业10万亿元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2009美国医药卫生相关支出占GDP比重达17.4%,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0多个国家都超过了10%,我国目前仅相当于美国1960年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若能够达到美国1990年的水平,即医药卫生支出占GDP的10%,健康产业的总量将在8万亿元以上,再加上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资源开发等,大生物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0万亿元。二是新能源技术进入国际一流,力争成为新能源产业大国。按照2015年非化石能源达到能源消费11.4%的目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我国应在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海洋能技术等领域,支持大型企业建立一批一流研发机构,加速开发一批新能源产品,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推进五个战略措施。一是实施“新体制战略”,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环境。包括改革科技体制,营造学术自由探索,经费、人才配置比发达国家更加有力的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站在未来国家竞争的高度布置科技工作等等。二是实施“新产品战略”,把新产品开发数量作为应用研究的最终目标。三是实施“新人才”战略,引进一批外籍尖子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实施“新平台”战略,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建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尽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吸引海外研发人才、科技项目向我国转移,力争把我国建设成全球重要的创新基地或中心。五是实施“新主体”战略,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加速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生物、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有望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在人才引进、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速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