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广州市海珠半岛花园业主代表向市规划局提交反对发展商再起新楼的诉求,认为该楼盘开发已严重超出最初规划批准,没有继续合法开发的余地。该项目规划2月初刚获通过,规委会称如果不批建,政府将面临30亿的巨额赔偿。市规划局表示将派专人核实并依法依规处理。
在这个被称为“背景复杂”的个案中,面上看是业主为调整后的方案遮挡临江视线的具体利益而抗争,规划部门为免却政府赔偿要信守规划,而其纠结的实质则是规划是否科学与刚性的重要问题。要解开其中纠结,若仅以停建则面临巨额赔偿一言蔽之还欠说服力。
现有信息呈现的一条脉络是,该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994年获批,继而先获一二期规划许可,几年后再获三期规划许可证而引发争议。其后三期建设历经规划局要求暂停、调整设计、多次修改方案及提出优化设计要求等诸多变动。变来变去,何为“历史批复”乱成一团麻,而业主正是据此质疑规划的刚性。
另一个疑点是,业主以国土局测绘所得小区一、二期商品房住宅面积达28.7133万平方米确凿证明已超出最初总体规划面积,再建三期则属进一步违建。规委会的数据则显示,小区还有84291平方米剩余建筑面积可开发三期。面对核心数字严重“打架”孰是孰非,规划局至今还称“需要好好查一查才知道”,怎能说得过去?规划局要自证审批合法需拿出可信的数据来,否则名曰“本着依法行政的宗旨”却无法回避“违法行政”的指责。
事实上,此起争议已有些年。现在看来,案件包括规划多次变动细节及相关数据“打架”在内的诸多谜团尚待解开,但其引发业主不休止的反弹,再次警示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及其规划的科学与刚性何其重要。如果规划一开始就审慎设计,遇到必要变更则让相关利益影响人参与充分讨论,方案定夺不仅是规委会说了算,关键数据经得起推敲,何来业主对规划“老不信”?
尤需重视的是,此起争议案并非孤例。近年广州因规划“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争议案频发,且几乎无一不是规划变更所致。其中既有城区总体规划变脸牵涉之因,也有受增加土地开发收益等局部利益驱使所致,并非规划部门常挂在嘴边的“历史原因”那么简单。加之城区规划“近视症”与后来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珠江两岸建筑限高等新规相悖,导致政府被迫作出耗费巨资“赎”地、用公共财政“买”建筑高度降低等补救措施。其中的教训值得反省。
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之魂。规划须以科学为先,并坚持其刚性原则,不被某些利益所左右而朝令夕改。否则,不仅损伤规划的严肃性,可能侵害市民的合法利益,还会伤及政府公信力。一定程度上,破坏规划权威性的遗患,相对于导致政府额赔偿有过之而无不及。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