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球的国乒不能输掉斗志

2024-11-22 07:26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月华)

输球的国乒不能输掉斗志

2024年11月22日 07:26   来源:南方日报   默 达

  国乒连续输球引发关注。11月20日的WTT福冈总决赛上,梁靖崑不敌张本智和,林高远0∶3输达科,无缘八强;男双世界第一的向鹏/袁励岑0∶3爆冷负于新加坡组合冯耀恩/郭勇,带伤出战的林高远/林诗栋0∶3输给日本组合户上隼辅/筱塚大登,至此男双已全部出局;复出归来被寄予厚望的孙颖莎/王艺迪组合也以1∶3负于佐藤瞳和/桥本帆乃香。

  输外战本身并不可怕,竞技比赛中有赢有输是常态,可怕的是连续失败带来的“无力感”——从盘面上来看,大比分不够胶着,几场直落三盘的比赛反映出选手状态的低迷;小比分更显颓势,孙颖莎/王艺迪输掉的三盘中得分不超过6,连续失误不由得让人有种被“打蒙了”的感觉。此前在亚锦赛和WTT蒙彼利埃站表现不佳后,国乒总教练李隼就曾总结队伍当下面临的问题,全队也在积极调整,然而赛果呈现出的却是既没能正确评估自己,也没有充分了解对手。

  乒乓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现代乒乓的关键技术“弧圈球”同样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回顾历史,中国乒乓并不总是“霸主”。从最早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到日本人用弧圈球横扫赛场的20世纪50年代,再到瑞典乒乓的崛起,技术、选手甚至是球拍设计,都曾成为一个国家统治乒坛的绝招。然而球员会变老会退役,技术可以模仿也可以针对,器材更是日新月异——赛场上没有什么不败的神话,要赢球,从来只能靠一颗不服输的心。

  为什么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国乒乓总是不可战胜?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不断的学习与调整。研究对手,从对手身上学习;正视失败,从失败之中学习;集思广益,在队伍内部互相学习……我们总说中国乒乓球队内是最残酷的,“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冠军”,即便是冠军也要做足对手的功课才能保证不落下风,而每次“一战成名”的背后,除了天赋还有日复一日的努力。

  山顶的风,最大,也最冷。冠军的压力总会比新人更大,守擂者的战术总会被无数的挑战者反复研究。熟练的登山者会俯下身去、埋下头去顶着风走,而成熟的球员则会将每一场比赛当作新的挑战,虚心向他人学习。如今,许多球迷都能清晰地看到外国球员的进步和成长:莫雷加德的“爆种”和不断挑战的姿态,张本智和曾经弱势的正手也在持续补强,还有今年状态火热的张本美和……一场比赛输了,一名球员输了,但不代表中国乒乓球输了。这场输了下场赢回来,最近“输麻了”,连人带拍子抬下去,换想赢球的人上来!

  时至今日,许多球迷仍会津津乐道“大魔王”张怡宁用“鞋底板”击败冯天薇,“六边形战士”马龙永远的当打之年,巴黎奥运会上樊振东换球衣逆转张本智和的故事,更年长的球迷或许还会记得“二王一马”之间的激烈对抗。强如他们也落后过,也输过球,更有着数不清的遗憾,但输球之后怎么办,状态不好被换下场怎么办?唯有“艰难但坚持”,从每一场比赛、每一个小局、每一分开始,少找借口,多找问题;少四处乱看,多观察对手。

  输球之后,许多球迷都在引用一句话“寒冬来得比预想中要快”,这并非唱衰,而是希望警醒这支从来不服输的队伍。从这个角度出发,还有一句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本是鼓励人勤学苦练,在当下或许又有另一重含义——在人声鼎沸处不骄傲,踏实前进;在冷语逆风中不自弃,咬牙拼搏。唯有如此,方能穿越名为“失败”的寒冬,夺回曾属于我们并仍将属于我们的荣耀。

(责任编辑:李月华)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