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休春秋假,意义咋实现?

2013年02月20日 08:56   来源:荆楚网   金连成

  昨天国办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以安排放春假或秋假。《纲要》还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此一些家长担心会增加负担。(中青在线2月19日)

  从某种角度上说,学校给学生放假一年由两次调整为四次,的确是有利于方便家庭出行旅游,分流暑运和春运客流量,缓解黄金周的压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出行环境宽松。但笔者认为,如果将学生的假期赋予特殊使命和任务,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那么改革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如何实现,着实是个重要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放假是为了更好地放松和玩,但是在假期中给学生赋予课外实践活动,无疑是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和压力。一心扑在玩的心得孩子怎么会去认真完胜实践活动呢?即使完成了实践活动,也是简简单单地应付了事。设置实践活动的意义本身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可是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是应付了事过关,岂不是误导了孩子,把孩子思想和认识引向了误区?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学生调整假期休春署秋寒假的重要意义,也不能质疑假期给孩子设置的实践活动的目的,但是真正改革实施休春署秋寒假,还需要更多相关配套的评价制度跟随才行。

  因此,无论教育制度如何改革,只要有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作保证,其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就能实现。其实,无论是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他们并不怕负担重和劳累,只是希望孩子在做人和能力方面有个真正的提升,而不是让学生学会弄虚作假,应付敷衍的能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