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对外贸易司负责人1月30日表示,中国大米自给率超过98%,包括大米在内的粮食供应安全无虞。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虽然同比增长3.1倍,达231.6万吨,但进口量仅占国内大米产量的1.7%左右。大米进口增长主要原因不是国内供应紧张,而是国内外大米价差增大导致企业进口意愿增强。(1月31日《经济参考报》)
现在,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迅速推进,粮食供需紧平衡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容小觑的大事。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曾多次公开表示“目前粮源充足,应无后顾之忧”。他认为,中国粮食的自给率不是衡量粮食安全的唯一指标,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方面是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进口能力,对此中国的外汇储备能构成比较坚实的支撑。
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其真实性无法核实,至于说到粮食自给率,数据不同源于粮食统计口径不同,其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统计口径。更何况,按照官方的统计,粮食只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却不包括大豆。中国在2012年进口大豆5838万吨,同比增长11.2%。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仅这一项占到粮食产量的10%。如果大豆换算粮食,中国需要进口30%的粮食。
这说明,“粮食供应安全无虞”是难以站得住脚的。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计算,2012年进口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如果中国现在粮食自给率不足90%,想想看,13亿人的大国,其粮食缺口达到10%是什么样的结果。
这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官方一直高调坚持的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实际上早已经被突破。如果中国不进口大米等农产品,靠自己生产保证供给,需要有25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而现在只有18亿亩,或许更少。2012年全国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在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的情况下,今后要实现“十连增”、“十一连增”的可能性在减少、难度在加大。
以广东省为例。该省粮食播种面积已从1980年近597万公顷减少到了2010年的约440万公顷,减少157万公顷。相对于广东每年3400多万吨的粮食消费需求量,每年2000多万吨的粮食缺口必须依赖省外采购或从国外进口。有数据显示,仅2012年1至7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粮食925.3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73.6%。
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像广东这样每年缺口2000多万吨的省再增加几个,如果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吃饭都成问题,那谁能救我们呢?况且着粮食进口的大量增加,中国的吃饭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产业将出现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的状况,最终丧失对粮食供应的主导权?由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掌握了世界粮食市场的控制权,中国进口这些大宗商品将受控于这些国家。
面积缩减的情况下,无法保持粮食完全自给,自给率下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目前的信息判断,实现完全或基本的粮食自给已越来越难。那么,中国粮食自给率下降是怎样造成的?
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在供给方面,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消耗了大量的优质耕地,毕竟种房子比种粮食值钱多了。一般而言,城市都会占据比较好的耕地。由于现在国家在土地方面的统计还不够完善,所以无法给出一个数据来证明。
二是在需求方面,因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收入迅速增加,饮食结构快速改变。肉类消费急剧增加。中国的消费者的饮食结构正在从“吃饱”向“吃好”和“”转变。许多家庭肉类支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主粮的支出。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严重饥荒,因而粮食生产平衡的任何改变都会引发人们的不安。这也许就是我们质疑“粮食供应安全无虞”原因。这样做,无非是希望政府管理部门在关乎人民利益的问题上,少些“粮食供应安全无虞”的说法,对粮食安全倍加重视,不能有半点含糊,更不能盲目乐观。(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是解决好“藏粮于地”
九连增成定局 粮食安全没有捷径可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