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晚,赵本山在北京大兴星光影视录制江苏卫视春晚,录完节目后在郭德纲主持的脱口秀《郭的秀》中,赵本山宣布从现在起收山,将不会再登台演小品,他表示要多思考自己的作品,把空间留给别人。他感谢央视的平台,“没有央视的二十年春晚,没我今天,对春晚我有难割舍的感情。”他说,春晚的压力是无法想象的,“春晚简直是不能承受的压力,每年都过不好年。我已经呆了二十一年了,收获极大。春晚离开谁都可以,都能过节,都能非常快乐,观众心态要平和,用过年的心态看春晚。”赵本山随后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品的舞台上不会再有我了,我选择退出了。”赵本山称,他要花独立的时间多思考自己的作品,把空间留给别人。(1月31日 中国网)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赵本山谢幕小品舞台的这件事,其实,在他谢幕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在小品舞台幕后,他经营“本山产业”的成功之道。
一个从东北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能非常成功地建起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这是非常成功的业绩。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成功经历。
1978年,赵本山从铁岭农村走出来,就喜欢交朋友,他很讲义气。2009年10月,“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的开业典礼,充分表现了他人气极盛。显然,人缘、人气是赵本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北京“刘老根大舞台”要开业时,他得知成龙在鸟巢的演唱会和他的“刘老根大舞台”开业安排是同一天,他二话没说就往后挪了一天,在他看来,朋友多的好处是可以相互帮衬。那一晚,赵本山和小沈阳担任“成龙和他的朋友们”演唱会的压轴嘉宾,两人出场时整个鸟巢里“阳仔,我爱你!”的喊声山呼海啸地响起,一首《我的好兄弟》唱到终了,小沈阳飚出招牌式高音,全场气氛达到了最高潮,连成龙都半开玩笑说下次演唱会不能再请小沈阳了:“音太高把我都盖住了”。这就是朋友,本山师徒不仅往后挪了开业的时间,还大大地捧了成龙一场。
人缘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真正让本山成功的是他生产快乐、快乐生产的机制,在笑的演出活动中,他为广大的观众带来了欢笑。本山和他的团队的“笑”满足了观众想笑的需要,以笑引来更多的笑,这才是赵本山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或许可以说,“笑”,才是本山大叔成功的真正秘诀,也可以说这是他的“笑产业”的核心软实力。
如果说,“笑”的机制是赵本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春晚却是赵本山塑造知名度的大舞台,也是他的产业走向成功的最妙的广告宣传阵地。一年年的春晚,本山以他的笑引发了众多观众的笑,观众在笑中乐了,本山在观众的笑中“火”了,其知名度如日中天。上一次,本山病了,有人甚至说:赵本山不寂寞,寂寞的是春晚。当年春晚,《不差钱》毫无悬念地获得语言类节目一等奖,不仅捧红了徒弟小沈阳,也让赵本山的“本山传媒集团”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全国蜂拥至沈阳的媒体们在赵本山身上最想探询的角色也从“小品演员”、“喜剧大师”、““春晚大拿”变成了“赵董事长”。赵本山“笑”出了一个产业,而浮出水面的这个“笑”产业公司的董事长当然就成了媒体关心的热点。
赵本山自己也说:“可能我慢慢就有个模式专门生产喜剧,像一条生产线,只要一播大众就能快乐,就有购买力。”这说明,本山大叔早就有“董事长”的经营策略。其实,当“董事长”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新角色。本山传媒集团的基业从2001年就开始打造。现在的本山传媒集团算上艺术学院在内就有1000多人,集团旗下有9家剧场,还有本山影视基地、辽宁民间艺术团、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等等,用赵本山的话说,这“是一条产业链,别的剧场比不了”。
这个“笑”产业,据说有独特的理解:首先,“笑产业”人人都需要,“它的社会购买力是人只要喘气就需要,需要开心”;其次,“笑产业”有相当高的技术门槛,“因为笑是强迫不来的”,当然,这技术不同于高科技,而是一种“独门特技”。在赵本山看来,发展“笑产业”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人活着都很累,眼下还赶上这经济危机更累了。但越危机对笑产业越好,大家花点小钱就能开心起来”,所以,发展“笑产业”有着积极、深远的社会意义,“其实发展笑产业就能促进社会和谐,你想大家都快乐起来社会、国家能不和谐吗?”真的也是,小品起家而形成的“笑”的特别产业,有这重大的社会意义。
发展“笑产业”,赵本山有他的绝招,他的公司理念就是“快乐生产,生产快乐”。这可能是中国最独特的经营理念。当然,具体实施起来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赵本山说:“我想的就是以本山传媒的团队为基础,通过春晚、电视剧、电影、节目等渠道全方位地经营。”这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经营,而是集团化的,有战略设想,有巨大优势的产业战略实施方案了。
本山产业已是很有规模,已形成联系密切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上的核心是剧场演出,这也是其着重开拓的重要方面,所以后来进军北京前门外大街是很自然的。之前,东三省以外的观众对本山传媒的了解,仅限于集团出品的电视剧,像《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关东大先生》等,正是通过这些电视剧,赵本山那些从事二人转表演的徒弟们在全国观众面前混了个“脸熟”,再加上多年来赵本山在春晚的巨大名气,去年又有小沈阳的火爆,本山团队的知名度更高了。
此外,本山集团让观众“脸熟”的方式,不光通过电视剧,还有电视节目。今年春节后,辽宁卫视推出了以东北二人转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明星转起来》,这让全国观众得以从荧屏上看到“刘能”、“谢广坤”、“李大国”这些角色的二人转绝活儿。后来,有一档类似的节目《本山快乐营》也在黑龙江电视台开播。这地方电视台节目的播出也是他的“笑”的产业的宣传和延伸,说不定,下一步还会在其他电视台推出这样的节目。
以前,在上世纪80年代,赵本山凭借二人转在东三省走红,但被全国观众认识只是通过电视上的小品演出。在上央视春晚之前,赵本山就已经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辽宁台的春晚,直到现在他每年也都是准备两个小品,“在辽宁台先录,效果最好的留给央视”。创业的根据地没有丢,又通过你高质量的新产品拓展新的领地,这就是本山的信义策略和经营方略。
来自乡村的赵本山,极为聪明的策略之一就是非常重视电视传播的影响力。早在《明星转起来》之前,2006年8月本山传媒就和辽宁卫视合作了类型相似的综艺节目《刘老根大舞台》,演播室就建在位于沈阳苏家屯66号的本山影视基地。赵本山和辽宁台的渊源很深,他和辽宁台台长史联文是多年的好朋友。当初暂停《刘老根大舞台》,史联文对赵本山说,“给我一年时间把辽宁台底子打好,有钱了咱接着合作。”2008年底,排名迅速上升的辽宁卫视在12月1日和本山传媒签订了战略合作。借助小沈阳掀起的热度,《明星转起来》成了辽宁卫视的收视一宝,史联文开玩笑说,“东北的宝贝早就不是人参、貂皮、乌拉草了,赵本山才是黑土地最大的宝。”人缘,情义,策略,再加上名气,赵本山不红都难!
明眼人都知道,电视很重要,央视更重要,而央视的春晚,更是特别的重要,能在春晚上露脸,就是大出风采,举国闻名了。但是,对于好十几年连续是春晚焦点人物的赵本山来说,电视和春晚,可能只是手段,只是广告宣传的重要手段,还不是他的目的。他另有目的,赵本山说:“不管电视剧还是电视节目,我看中的不是这个能挣多少钱,是要推动我的演员,你像《明星转起来》一年52期我们的演员都上,是个宣传。将来节目磨合越来越好,这个关注度是相当高的。电视是完成我更大产业的大平台。目前剧场是更大的产业。”电视成了赵本山拓展更大产业的平台。一个来自农村的人,能这么自觉、这么熟练地把电视台这一重要媒体当成他产业的宣传机构,真实了不得!
本山传媒的核心业务是“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演出,电视剧和电视节目都服务于这一核心。实际上,在“刘老根大舞台”进京之前,这个品牌在东三省已经火了五、六年,其中最著名的是坐落在沈阳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到那里看一场二人转已经成了沈阳旅游业最重要的文化项目之一,沈阳人甚至有句俗话,“不上大舞台,沈阳算白来”。
大舞台在东北是很成功的,2008年剧场演出为本山传媒贡献了1个多亿的收入,2009年他其收入达3个亿。北京剧场对赵本山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代表了二人转进京,更重要的是它的市场反应将为“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的扩张提供参考。大舞台的演出特色是原汁原味,绝对的东北味。
电视和剧场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赵本山的“笑产业”在滚动发展。可是,公司大了,集团的事也来越多,管理的问题就凸现出来,赵本山认为,管理是最大的难点,他的头发都是这几年熬白的。他认为,最难管的就是这帮从田间地头“长”出来的二人转演员,心眼儿多,难管。当然,他已摸索出了一套管理方法,首先是靠制度说话,谁在场上说错话了,回来乖乖受罚。不仅在各剧场有总监监督,在本山基地的大会议室里,通过大屏幕可以远程监控各个剧场的演出,演得不好,说错话都有人记录在案,该罚就罚。当然,赵本山认为,光靠奖罚制度是不够的,他还很注重“情感导向的管理模式”,他让演员们觉得进了本山这个集体,就有一种安全感,就受尊重而且有前途。此外,在用人上,赵本山敢于量才起用,大胆提拔。比如,刚进集团不久的总裁办公室主任唐铁军,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本来在南方某市端着一个“铁饭碗”,因为给赵本山写了一封分析其表演特色的长信,让赵本山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想法”,见过一面即委以重任。
后来,赵本山2009年,赵本山花了55万元的高额学费进了著名的长江商学院CEO班学习。他说:“企业做大了,自然会有困惑。在商学院上课,于我来讲,是个调整、降温的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了国外先进团队的管理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未来管理自己的传媒公司很有帮助;另一方面,是心理层面:有点钱就不会玩儿了,这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甚至可以这样打包票,大部分企业家都有心理疾病,包括我。”在他看来,“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励机制,首先是大方向要公平,其次大家一起做事一定要开心。”进商学院的深造对于他管理“笑产业”集团是有较大的帮助和改善的,他继续在以他的“快乐产业”为更多的观众“生产快乐”。
“赵本山是喜剧天才,更是经营奇才!”本山传媒总裁刘双平如此评价他的上司兼事业伙伴。赵本山从铁岭一个小乡镇的黑土地里走出来,后来成为坐拥10亿身家、30亿资产的金钱帝国的掌门人,他靠着是他令人惊讶的天分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建起了他的文化产业“帝国”,他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模仿的。他从个人品牌到文化标签的发展,正是确立文化产业“帝国”的“软实力”,他正是通过这种将个人品牌赋予公众价值,再将公众喜爱转化为物化商品的办法,才延伸出拥有差异化、个性化、定位独特清晰的产品系列,并成功地完成了从个人品牌向公司品牌的转型,“赵本山”的品牌也成了“本山产业”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从赵本山到小沈阳,从电视剧《刘老根》到前门大街的“老根大舞台”,赵本山和他的团队从东北乡村走向首都北京,从东方电视台走向中央电视台,把古老的东北“二人转”玩转成举国家喻户晓的娱乐节目,创造了娱乐界的奇迹,“笑”来了财源滚滚,这是既令人赞叹又耐人寻味的。这根植于地方文化、本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的“笑产业”的成功,对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是不是能给人以非常有益的启示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