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私家车报废无关年限,年检才是大关

2013年01月16日 09:44   来源:法制日报   晏扬

  取消私家小客车报废年限后,一方面更需严把“年检关”,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老爷车”的检验频率。对于经修理和调整后在安全性能和尾气排放等方面仍不能达标的车辆,要坚决强行报废,至少禁止其上路行驶

  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环保部日前联合发布《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新标准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无使用年限限制”,即取消了私家小客车的强制报废年限。该标准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1月15日《新京报》)。

  人们好不容易买一辆车,如果15年后就要“一刀切”强行报废,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方面,有些私家车虽已购买15年,但实际行驶里程并不太长,有些车虽行驶里程较长,但勤于保养,车况良好,没必要报废;另一方面,私家车是重要的私人财产,私人物权应受到充分尊重,将尚可使用的车辆强行报废,是对民众利益的损害,并造成巨大浪费。可能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新标准取消了私家小客车的强制报废年限,这是对民众多年呼吁的积极回应,是尊重民意的体现。

  新标准同时规定,国家对达到一定行驶里程的机动车“引导报废”,其中私家小客车为60万公里。与强制报废不同,“引导报废”并无强制性,相关规定的用词是“可以报废”而非“应当报废”。一般情况下,当一辆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确实该报废了,但是,只要车主乐意,他也可以将私家小客车永久保留,陪伴终身甚至传给后代。

  当然,任何政策都是利弊相依的,取消私家小客车报废年限后,人们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如果车主将“老爷车”永久保留在车库里,当然没问题;如果“老爷车”仍要上路行驶,如何保证它行驶安全?又如何保证它不增加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强化车辆“年检关”。

  实际上,取消私家小客车报废年限正是以车辆年检作为依托,即不管车辆使用了多少年、行驶了多少公里,只要它检验合格就仍可上路行驶;反之,按照上述新标准的规定,无论何种车辆,如果“经修理和调整后仍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国家标准”,或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仍不符合国家标准”,即要强行报废,不管这辆车使用了多少年、行驶了多少公里。

  而让人担忧的是,目前很多地方的车辆年检把关不严,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被异化成“交钱买证”的交易,无论诸多新闻报道还是众多车主的亲身体验都表明了这一点。在车辆检验处,总能见到一些“黄牛”的身影,他们与检验人员说说笑笑,不管车辆有什么问题,只要车主向他们交一笔代办费,他们就能轻松搞定。不知有多少问题车辆顺利换取行驶证,然后被开上马路。

  有人可能说,每个人都是爱惜自己生命的,车主岂会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那可说不准。醉酒驾车的处罚那么严厉,不是照样改变不了一些人酒后开车的习惯吗?一些车主对自己的“老爷车”感情深厚,舍不得报废,于是想方设法混过年检,这是可以预见的情况。所以,取消私家小客车报废年限后,一方面更需严把“年检关”,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老爷车”的检验频率,比如一年检验两次。对于经修理和调整后在安全性能和尾气排放等方面仍不能达标的车辆,要坚决强行报废,至少禁止其上路行驶。公民的财产权当然应受尊重,但维护交通安全的价值优先,因为这攸关车主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水利项目建成即报废谁该担责    2014年10月15日
  • ·电梯报废国家标准重在执行    2015年07月23日
  • ·有“标”可依(图)    2015年07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