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等地接连传出流浪人员的御寒衣物遭“不明身份”人员“抢走”的消息。“抢劫者”的身份目前尚不确定。但发布消息的网友在描述流浪者被抢原因时,都用到同一个词:影响市容。对此,专家表示,市容市貌不能凌驾于公民的生存权之上。(1月8日人民网)
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流浪人员、打工者冻毙街头、桥下的新闻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人们对这些无家可归的底层人员报以更多的关注,很多政府机构和民间慈善组织也行动起来,给他们送去衣被,给寒夜颤栗的他们带来一丝微暖和光亮,也让人们感到这个社会并非全是冷漠。
但一些地方的执法人员却将这仅存的温暖和光亮收去,竟然把流浪人员的衣被没收,名曰“影响市容”。酷寒之下,路有冻死骨殷鉴不远,把衣被没收,无异于把流浪人员往绝境上逼。这种为了市容市貌不顾流浪人员冷暖的行为,不管是否合法,但都显得不够人道,甚至于有些冷酷。舆论挞伐,也就在所难免。
市容形象自然重要,但这个“容”字,是容貌,也是宽容、包容。城市干净、有序,容颜美观,人看着是顺眼,待着是舒服。但城市之美,并不全在“外在美”,更在于“内在美”,这如同人一样。人的内在美在于修养、学识、举止和思想等等,而城市的内在美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城市的包容和温情。最能反映城市包容度的,不在于如何对待高学历、高收入的所谓成功人士上,而是如何对待流浪人员、打工者、商贩等底层弱势群体上。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温情得多。
但可惜的是,很多地方的城市管理者把城市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分割甚至对立开来,重前者而轻后者。投资高楼大厦毫不吝惜,驱离弱势群体更毫不手软。城市市容似乎越来越美,但城市温情越来越淡,包容度越来越低。这样的城市,或许让人从经济上离不开,但却被不少人从内心里“抛弃”了。
美了人眼中的市容,却坏了人心中的“市容”,这对城市弊大于利。恶劣对待流浪人员等弱势群体,给城市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远非建几座地标建筑,评选几个“感动城市人物”所能弥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