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画
近段时间,北京、长沙等地接连传出流浪人员的御寒衣物遭“不明身份”人员“抢走”的消息。“抢劫者”的身份,目前尚不确定。但发布消息的网友在描述流浪者被抢原因时,都用到同一个词:影响市容(1月8日人民网)。
对待流浪者等弱势群体的态度,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情味,政府应该为流浪群体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应该保护流浪者的合法权益,市容市貌、环境的整洁不能凌驾于公民的生存权之上。这本应是现代社会的常识和基本政治伦理,但一些地方的管理者不但没能认识到,往往还反其道而行之。
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工作,也不必每个人都有工作。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大抵也是如此,即使是在某种绝对而非相对的意义上,因为各种原因,也总是会有贫穷的人,比如经济发展落后,经营事业失败破产,人生不如意者,有的还是甘于贫穷、习惯过流浪的生活。
从“洁癖”者的角度看,流浪人员等群体会影响到市容,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就不难明白,流浪人员、乞讨者其实都是城市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市容的一部分。人为将他们驱除出去的城市,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得到的繁荣、美丽是虚假的,甚至是虚伪的。相信人们,尤其是善良的人不会欣赏这种“整洁”,一个冰冷的城市不可能获得认同,公众对于流浪者衣物被抢新闻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
而且,流浪者也是人,他们也有任何一个公民所具有的尊严和生存权以及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就像有的人不愿接受救助,这固然有当前救助制度不完善、不够理想的缘故,但同样也有自愿选择流浪生活的原因。把他们当成影响市容的“垃圾”,就可谓是“目中无人”,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所以,政府部门的责任就是直面、承认现实,像给老人以养老保险、给失业者发放失业金一样,在流浪人员能接受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救济,只要尽心尽力帮助每个有需要的人,就不必苛求市容整洁、每个人都过着富裕的生活、没有贫穷没有流浪者没有小摊贩。而一味追求城市形象的无比光鲜,就是权力洁癖在作怪,犯了基本的认知错误。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