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数点事件”而“一炮走红”的儿慈会继续陷入质疑风暴。1月6日,爆料人周筱赟称,13个专项基金自成立以来支出一直空白,其中一项名为“少儿健康专项基金”的项目没有任何直接用于受助人的款物,最大项目支出60万元是用于宣传推广,并在对比儿慈会2011年度部分银行流水账单与儿慈会官网捐款支出后,发现了异常现金流动情况。面对如许质疑,儿慈会给出“2012年6月完成官网改版,有的信息填写还在逐步完善之中”的说辞。(见1月7日《新京报》)
半年前官网就完成了改版,半年后相关项目竟还空白一片——难道一份账单要填写半年?做慈善的不是一个儿慈会,经历过信息公开危机的也不只一个儿慈会,在“小数点事件”后仍存在众多漏洞,这实在令人忧虑其运营与管理能力。再复杂而精密的账单,六七个月还填不完,道理何在?如果没有网友的质疑,会有“尽快完成这些项目数据更新”的承诺吗?
相关事实引人思考。广东公益募捐30天仅收到100元,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个,太敏感了。” 就在1月5日,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2012年度,我国公益慈善行业“年度透明指数”为45.1分(总分为100分)。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人对慈善信息公开状况并不满意。没有透明度,留下的就是不尽的悬疑,而慈善最怕暧昧或暗箱操作,一旦疑窦丛生,终将让无力者更加无力。
尽管我们宁愿相信儿慈会的清白无虞,但公众更需要一个权威而真实的信任理由。误会有时来自寻租与自肥,有时来自不清不爽的程序,有时只来自傲慢而偏见的姿态——不管哪一方面,中国慈善都再也经不起类似折腾。这是慈善事业重塑公信的关键期,这也是民众“持币观望”的敏感期。每一份火热的爱心都藏在兜里,公益慈善组织需要拿出诚意的面目、理性的账簿,让掏钱做慈善成为无欺的选择。
(责任编辑:李志强)